指的是盛鼻烟的容器,小可手握,便于携带。鼻烟壶在明末开始流行,清代风行,成为时代潮流。最初到中国的外国鼻烟壶,均是玻璃制品。
王士祯在《晋祖笔记》中写着:“鼻烟以玻璃为瓶贮之。瓶之形种种不一,颜色具红黄紫白黑绿诸色,白如水晶,红如火齐,极可爱玩,以象齿为匙,就象鼻之,远纳于瓶”。
鼻烟壶
大小正好适合手握,所以很多人将鼻烟壶当做手里把玩的小物件。最早将鼻烟传入中国的是利玛窦。万历二十九年,利玛窦到北京,进献了一大堆好东西,名单列出来,如同话费清单那么长,大到自鸣钟、铁琴,小到鼻烟壶。鼻烟壶的发展在清朝早期就已经很有趣味了。
据文献记载,
清宫两百多年间生产的葫芦鼻烟壶总数在千件以上,器型有扁瓶式、六棱瓶式、八棱瓶式、背壶式、瓜瓣式等,装饰有花卉、鸟兽、人物、诗文等,部分还有年款。在这些鼻烟壶中,以“十三太保”最显眼。
所谓“十三太保”,就是十三种不同的瓶子,整齐地放在锦盒中,
瓶子的式样是不同的。虽然当时鼻烟壶盛行,但阶级社会,身份有别,
一些达官贵人为了显示高贵的地位,就从装鼻烟的小罐子下手,所以,
清朝时期才会有那么多精品鼻烟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