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期间,粮票的票面设计当然也充满了政治色彩,多以“革命胜利”、“工农兵形象”、“毛主席语录”以及工农业建设成就为表现内容。“文革”以后,票面图案多以各地风景名胜、城市风貌为主。1992年后,粮票印制则更趋向简单化。随后,国家计划内粮价与市场价逐渐统一,作为“中国第一票证”的粮票才结束了它长达一万多天的历史使命。
由于粮食紧俏,粮票也跟着成为抢手货。节粮度荒的年代,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常见倒卖粮票者,他们嘴里叨念着“粗的、细的、全国的”,悄悄地与购买者进行交易。有位老实巴交的市民实在忍不住,与乡下的农民暗中交易,被抓了个正着,一块多钱的买卖造就了两个“罪犯”。粮票的领导程序当时是极为严格的。一些特殊补贴的粮票,须先由单位领导造册申请,按月到粮食部门领取发放。市民外出或在市内零用,则须持每户的“粮本”到粮店登记零用;若只需要细粮则还要扣除食油等计划后,附开一张“细粮证明”,才能在各地“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