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皮的说法概括有几种:
璞:古人把蕴藏有玉之石或未加雕琢之玉称之为璞。璞也有皮的含义。
沁或浸:有的专家学者把玉器经长期浸泡形成的不同氧化色称“沁”或“浸”,也有人把籽料次生氧化色称为沁色。
氧化作用:这是矿物学家的称呼,由于和田玉长期在河床中浸泡,玉中的氧化亚铁在氧化条件下转变成三氧化二铁所形成。
大多数玉的皮,都是和田玉中的氧化亚铁,经过长期浸泡等条件,在籽料外部形成的各种皮色。这种皮色,其形状千姿百态。有的像云朵状,有的像弧线状,有的像散点状,或大或小,或圆或方,或长或短,或不规则。其颜色也丰富多彩,如秋梨皮、枣红皮、虎斑皮、葵花皮、洒金皮、乌鸦皮、鹿皮、桂花皮、芦花皮等。
和田玉的皮分色皮和玉皮两种,色皮因玉的地质结构、生成条件、年代的长短不同,厚薄也略有差异,但一般都在1毫米左右。而玉皮为和田玉包裹的围岩。因皮色籽料的形成年代更为久远,一些名贵的品种如枣红皮、油烟皮、秋梨皮、黄皮、洒金皮、三色虎皮等等,均出自皮色籽料。
籽玉的外皮构成可分为两种:
砂眼麻皮坑原生皮:指表皮布满皮肤毛孔一样的细小砂眼,犹如凹凸不平的麻皮坑,分细性、粗性两种;
色沁原生皮:是由于一部分籽玉在河里,受到其他矿物质浸润、渗透,长年累月形成由外至内的渗透,不仅表皮光滑,而且出现许多色彩,所以称“沁皮”。
和田玉璞玉的外皮,按特点可分为色皮、糖皮、石皮三类。
色皮是玉的外皮有一层黄褐色或褐色很薄的皮(厚约1毫米),为氧化所致,从皮色可看出玉的质量,如秋梨子、虎皮子、鹿皮子等等,常为上等白玉。
糖玉的外皮较厚,如红糖色,且末玉矿常有此类玉,其中有白玉或青玉。
石皮是外层有石质围岩,要取去围岩后才能得玉,如和氏璧是“理其皮而得宝”。
和田玉仔料呈浑圆状,外表有厚薄不一的皮壳,颜色常有枣红皮、秋梨皮等。浑圆状的仔料,皮色必然是全包裹的,巧雕、人工开门子和分割成小块的除外。皮呈微透明、亮亮的或叫“有油脂光泽”,手捂或手握1~2分钟,即见其“出汗”。
皮肉呈渐变过渡状,由于籽料的皮色是在原砾石表面慢慢形成的,是风化和水的解析作用以及大、小气候循环制约等因素共同制造的,是分阶段的,所以颜色沁入玉内有层次感,皮和肉的感觉是一致的,且呈渐变过渡状。
和田玉的皮色,大多是在玉的质地密度不大、硬度不够,尤其是在有绺裂的地方,通过氧化着色,真正的好玉是“吃”不进去色的。因此,如今籽料和田玉在雕刻时,都会保留原皮,一是可证明它是真籽料,二是俏色雕刻让籽料更具有观赏性、把玩性,说得直白点,它更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