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银元大家都很熟悉,可对于银元你有了解多少呢?银元俗称“洋钱”、“花边钱”或“大洋”,银元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是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大约在明万历(1573年-1620年)年间银元开始流入中国。光绪16年(1890年)开始正式铸造银元“光绪元宝”(即龙洋),各省纷起效尤。民国时期建立银本位货币制度以后,也以银元作为主要流通币。银元是近代币收藏的重要币种之一。近年来,银元以其美观大方的铸造形式和独具的贵金属货币形制,受到广大收藏爱好者的青睐。然而很多人银元知识并不是很了解,今天小编便为大家整理了一分关于银元专业术语的清单,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快的认识了解银元:包浆:包浆是古玩行业专业术语,指文物表面由于长时间氧化形成的氧化层。“包浆”其实就是“光泽”,专指古物器物经过长年久月之后,在表面上形成这样一层自然的光泽。不止瓷器、木器、玉器、铜器、牙雕、文玩、书画碑拓等纸绢制品都有包浆 开门见山:指比较容易确定的、毫无疑问的真钱 孤品:指在整个钱币收藏界仅发现一枚的某种钱币,亦有称为“仅见”的。 珍品:指文物研究价值或经济价值非常高的钱币,如元未农民起义军铸“天佑通宝背贰”为难得珍品 罕品:指在钱币收藏界中极其少见的某种钱币,亦有称为“罕见”的。 稀品:指比罕品略多,但一般很难收集到的某种钱币,亦有称为“稀见”的。 毛刺:金银币质量标准技术术语。铸造金银币或硬币,其币面的外缘出现金属的余屑称为毛刺,毛刺越多,其质量标准越低。 常品:指经常能够见到的普通钱币品种。 品相:指所收藏的钱币保存完好程度。通常可区分为极美品、美品、较美品、一般品和品相差或品相极差等不同等级。 美制:指造币时制作得特别精致美观的钱币,并不是对钱币品相的一种评语。 原包浆:指未经人为加工和未受损伤的、长期自然形成的钱币表面色泽状态。 坑色:指出土钱币在历史环境下自然生成的锈蚀状态和颜色。 传世品:指未经入土的历史遗存钱币。 生坑:指出土不久之钱币表面锈蚀,未经磨损。生坑钱币经长期把玩,退去了出土时的风韵,称之为“老生坑”,老生坑经继续把玩,表面变得光滑如玉,则称之为熟坑。 镜面:金银币表面的平整度和光洁度,即称之为金银币的镜面。越是精制质量的金银币,其镜面的平整度和光洁度越高。在技术处理上即对生产模具的平面部分和坯饼的表面都要进行严格抛光处理,以便生产出高精度的镜面效果。 齿数:生产硬币和金银币时,为便于在压印中减少金属流动性的阻力,在模具模圈中刻出各种槽形,生产时在币的成品边部形成齿形,其齿距与齿数由造币厂确定。 边齿:钱币边缘的齿状纹饰即为边齿,是银元常见的防伪装饰,有的呈粒状,称粒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