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古建筑而言,能屹立数百年不倒,实在难得,而历史建筑、文物等“封号”也已经体现了它们的地位。另一方面,经历过时代的风霜、岁月的摧残,它们多数早已风烛残年,轻者小病缠身,重则苟延残喘,需要被照料。
那么,既然努力保护,怎么还是有建筑倒下呢?客观上说,建筑保护本来就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游戏”,不管是日晒雨淋,还是台风地震,自然的破坏力是它们终其一生都逃不开的敌人。
但是,更多的悲情故事出现了“人”的身影。以汾宁古道来说,顽强的老建筑们躲过了岁月的“杀猪刀”。但从古至今,它们没见过挖掘机呀!那些钢筋铁骨的庞然大物,只要动动“手指头”,就能把这些老家伙摁倒在泥土里。
而位于顺德乐从的陈氏百年古屋,上周也再次引发关注。在2011年,由于周边一幢高楼开建,地面沉降,这幢古屋连同大量民宅出现了裂纹,甚至一夜间变成了“危楼”。
雕梁画栋应犹在,只是成危楼——还真是可惜。仔细分析两个案例,开发商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汾宁古道的老建筑中,开发商坦言由于连日暴雨,部分老建筑物损坏,于是“为防止发生安全事故”,就派施工队拆了。
而陈氏古屋表面上有点“躺枪”的意思,开发商也是“无心之失”。但是早在规划之初,一个项目对近邻的影响是不是应该在考虑范围呢?
从全国各地的案例来说,有的古建筑“悲情”地让位给新楼盘,有的被“维修”成四不像,有的被迫远离故土,迁徙到异地“重建”;还有的继续默默等待,孤苦无援……从某种程度上说,古建筑最可怕的敌人不是天灾,不是时间,而是对古建筑缺乏敬畏的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