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筒,兴起于清代嘉庆年间,鼎盛于晚清至民国时期,至今已有150余年历史了。初始,“帽筒”被用于置放帽子;后来,发展才成为居家摆设、女儿出嫁时的必备陪嫁品。
清代的衣冠制度极为严格,象征地位的帽子十分重要,故不能随意乱摆乱放,由于清朝的官帽大而深,一般分为两个部分组成,上部分是顶戴和花翎,下部分是帽子或称为冠,由于花翎顶戴上多配有珠宝玉石插在帽子上,故难于挂在墙上或挂在衣帽架上,只有放在专用的帽架上才能彰显官家的尊严,如官帽不用时,可将上部分拆下来,下部分清洗后保存在专用的帽盒里。
早期的帽筒主要是官员使用,相当考究,多数是六方形、还“开窗” (指镂空设计)用来通气和放熏香。进入民间之后,帽筒功能慢慢发生变化,转变为厅堂的陈设瓷。百姓住家厅堂陈设,讲究“东瓶西镜”,中间放一时鸣钟,以象征“终(钟)生(声)平(瓶)静(镜)”。帽筒形态也逐渐转变为“不开窗”的圆形样式。
清代帽筒品种繁多,画面精美,色彩浓郁强烈,表现手法不拘一格,从釉色上分有青花、五彩、粉彩、单色等;从造型上分有圆形、四方形、六棱形等;从材质上分有瓷器、陶器、金属器、琉璃器、木器等;从纹饰题材上分也很丰富,常见纹饰主要有人物、山水、动物、水果、花鸟鱼虫、八宝吉祥图案等。
帽筒讲究成双成对,要求图案装饰在两个帽筒瓷胎上左右一样,正反吻合,手绘的纹饰装饰在单个的帽筒瓷胎上,容易一气呵成无可置疑,而在相同的两个帽筒瓷胎上要求图案装饰高度一致时,窑工常常采用贴花,印花和模印等工艺手法。
此对帽筒为传统样制,直口,筒腹、中空,胎白洁釉亮泽,外壁用蓝、绿、黄诸色粉彩绘人物故事纹,神态自然,衣饰流畅,随风漂动惟妙惟肖,色泽鲜艳,风格明显,为佳作。器物华而内敛,美观大方。
判断帽筒的收藏价值,品相完整、成双成对是首要条件。名家所绘、图案精美的更具有收藏价值。在“文革”“破四旧”时期,不少人物图案的帽筒遭到破坏,如今人物图案的帽筒往往更稀有。目前市场上,官窑粉彩帽筒价格最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