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志趣 » 供应信息 » 收藏品 » 其它

河南南阳镇平那里有正规的交易艺术品平台拍卖展览展销

  • 发布时间:2019-04-28 00:15:28,加入时间:2018年10月30日(距今2040天)
  • 地址:中国»陕西»西安:高新区唐延路33号
  • 公司:陕西弘鼎艺术品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 联系:侯总,手机:13152096060 微信:yiyi1697241016

元代“铜壶滴漏”:
自远古利用日影的圭表和日晷起,中间经汉、隋、唐、宋等朝代,附装在水力天文仪器上的水力天文钟,都采用了齿轮和凸轮的传动,即已都属于机械性”,学者刘仙洲曾指出,“元代郭守敬以后,到明初的詹希元更发展到时钟机构,也有了指针和表盘。可是近四百年,即自明代万历年间西洋的自鸣钟传来我国,我国在计时器方面的工作,始终在模制阶段,自己的发明遂归于停顿。”

它铸造于元延祐三年(1316)十二月十六日,距今已700年,由大小不等的4个壶组成。壶身饰铸云纹及北斗七星。除日、月、星、箭四个铜壶之外, 还特别有一个龟蛇的玄武形铜盖。玄武,又称真武大帝,为司水之神, 在南方尤受崇拜。这体现了这件铜壶滴漏的地方特色。

  

这件铜壶滴漏本来广州城的拱北楼上作为报时仪器。1857年拱北楼火灾,它被人拿走。1860年,两广总督劳崇光悬赏购得。当时月壶略有损坏,其盖与日、星两盖都是后来补铸的。1864年,拱北楼重建完成,它复归原址。1919年广州拆城,这套漏壶从拱北楼移下,经长堤海珠公园、永汉公园(今公园)、废先锋庙、越秀山亭等处的数次搬迁之后,1936年才被放置在镇海楼内。

  日壶的外侧铸有铭文,上列监造和工作人员共20人。可见当时对这件仪器的制作,是一项大工程。铭文中有“阴阳提领”一职, 说明当时署衙里专设有监测天文时刻的人员。还谈到大名鼎鼎的传教士利玛窦面对此铜壶滴漏,想仿制却无从着手。

  清朝徐良琛曾作《拱北楼铜壶歌》:“日转楼角风凌凌, 访古直上层楼冬。楼中刻漏传自昔,决制朴拙形彭亨……”篇幅很长,对于铜壶滴漏的设计、结构、功能、使用等有比较详细的。我们也能从中看出它在当时广州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看古代计时器演变历程

  “自远古利用日影的圭表和日晷起,中间经汉、隋、唐、宋等朝代,附装在水力天文仪器上的水力天文钟,都采用了齿轮和凸轮的传动,即已都属于机械性”,学者刘仙洲曾指出,“元代郭守敬以后,到明初的詹希元更发展到时钟机构,也有了指针和表盘。可是近四百年,即自明代万历年间西洋的自鸣钟传来我国,我国在计时器方面的工作,始终在模制阶段,自己的发明遂归于停顿。”

  以上说的是古代计时器发展的“”简史。在这些较为的计时器之外,还有大家比较熟悉的钟、鼓、更、漏。其中的漏,主要说的就是漏壶。

  圭表根据日影的变化来记录节气,日晷用来确定内时间的变化。但它们的使用都受阳光的。一旦遇到晨昏、阴雨,便失去效用。为了弥补这种不便,传说自黄帝时期开始,就出现了通过观测漏水来计时的工具。之后历代对于漏刻的制作和,都非常。

  漏壶也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日趋的。根据广州博物馆专家黄庆昌、陈鸿钧的研究,其大致发展情况如下:

  一、原始的漏壶,是泄水式单壶,壶中装置带有箭舟的“沉箭”,上刻时辰,壶盖正中有长方孔,以便漏箭上下,壶水从壶身下侧流管。水漏,则舟降箭沉,从壶顶的标梁即可观测到箭头所指的时刻;

  二、受水式计时,称为“上水漏壶” 或“多壶式漏壶”,是用底部无孔的容器——受水壶承接上部有孔容器中漏下的水,壶中“浮箭”随之上升而计量时刻。

  “沉箭” 和“浮箭”一般是刻十二时辰,每时辰四刻,“时刻”一词即源于漏壶的刻度。为了确定滴水流速快慢,检验漏刻是否正确,通常是用日晷的刻度校准的。但古人对太阳“平时”和“视时”(两词均为天文学名词)的区别不是很明显,所以漏壶和日晷的校准时常出现不符的现象。

  沈括是研究漏壶的高手

  黄庆昌、陈鸿钧进一步阐明了漏壶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漏壶的构造历代不尽相同。壶数少则三个,多则五个,壶的方圆大小各代有异,各壶的名称也不一样。据《大清会典》所载壶制,通常上边有播水壶三个,口呈方形,的一个叫日天壶,其次的一个叫夜天壶,再次的一个叫平水壶。以上三个壶, 从上到下,各边的宽和深都依次递减一寸(约3.3厘米)。在平水壶下边稍后一点有一个分水壶,其大小与平水壶一致。下面一个圆筒形的叫受水壶,架前平地上。每个壶都有盖,三个播水壶前端近底边的地方都设有一个开口,依次流漏到受水壶。平水壶后端近上边的地方开一个口,了就泄到分水壶去,使平水壶内的水面始终保持恒定。这是漏壶构造上重要的一点,因为这样,当它下边出口的横断面积有一定的时候,它在一定的时间内受水壶的水量才能保持一定,所谓“以平其水而均其漏”,运用这一原理以等时性。

  铜壶底楼的几个壶,大小、形状都有严格的规定,以利。


通过长期的兼并、统一战争,秦灭六国,我国进入了秦汉封建大统一时期。汉朝大部分时间国力雄厚、经济繁荣,手工业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奇异的铜镜,主体纹饰内容广泛,气势雄伟,情感强烈,天上人间、神人、奇禽异兽五彩缤纷,被人们誉为“珍稀的古代工艺品”。今择选一组三枚汉代铜镜佳品,以期更直观地感受到汉镜之美。

  图1所示是一枚东汉早期“位至三公”铜镜,直径12厘米,圆形,圆钮,圆钮座。以钮的轴线为界,两条竖线将镜背分为左右中三部分。中间钮上下各两字,上为“位至”,下为“三公”,左右各一条互为倒置对称的夔龙纹,张嘴吐舌露齿,对峙相望。风格似乎是受到了汉代碑阁体的影响,方正的篆书体,整体扁方,布局匀称,线条平直,庙堂的庄严之气。

  图2所示是一枚东汉中晚期变形四叶对凤纹铜镜。此镜直径为14厘米,圆形、圆钮、圆钮座,内向十六连弧纹圈带,菱纹缘。座以平雕剔地宝珠形四叶纹,四叶间为图案化的对凤纹。四叶内角各一篆书文,合为“君位公卿”。图案化的八凤纹立冠垂尾,相互抵接,图案奇特,制作精美。

  图3是一枚东汉早期尚方七乳四神镜,直径18厘米,圆形,圆钮,圆钮座。九乳间以云气及汉书“长宜子孙”铭。两道粗弦及短弦纹之间有铭文“尚方作镜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中区主纹为七乳,其间配青龙、白虎、玄武、朱雀、羽人、等,虎跃龙腾,凤舞龟行,奇禽飞翔,异兽奔驰,生态盎然。翻译铭文含义:“尚方作镜真大好”,而“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一句,反映了当时的思想,即如此修行便可成仙成道。

  在这三面铜镜铭文中的“三公”“公卿”“尚方”,是汉代的三个官职,而“位至三公”“君位公卿”等铭文语句,无疑成为的语,充分彰显出古人在商品中的聪明才智。汉代铜镜以其精美的造型、精湛的技艺,真实地反映了汉代青铜的发展史,折了古代能工巧匠创作的独到用心,体现了当时铜镜制作工艺的水平,同时对汉代的社会历史、典章制度、民风民俗等方面的研究也有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