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是中国留传千年的古训,对于用来盛放食物的碗当然也是重中之重。作为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碗的起源目前不可考证,不过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泥质陶制的碗。中华文化对碗的要求几近苛刻,从新石器时代一路演进,不同时期的瓷碗,其形状、釉水、纹饰有着明显的差别,随着时代文化的变化而改变、制作技术的不断优化展现了不同的审美和时代文化。那么从古到今对国人如斯重要的瓷碗到底有过哪些样式呢?都是写什么样子的呢?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说道说道。
1、笠式碗,又叫斗笠式、凉帽式、草帽式碗,五代、宋以来流行的一种碗。大敞口、斜直腹、小圈足,似倒置尖顶斗笠,清康熙时期为宽口沿外撇,圆腹,圈足较大。
平底碗,又称实足碗,常见于东汉至唐器,呈直口,弧腹,平底。碗形有半球形和口沿内敛两种,腹上部鼓,下部内收。此种样式的碗从出现一直沿用到唐,期间各朝代大体碗形不变,在一些地方的处理上会显示出不同的特点。
2、四出碗,在唐代比较流行。四出是指碗口部有四处下凹而形成四瓣花边状。通常下凹处的腹内壁都有凸起的竖向线纹,好似花叶的茎脉。四出碗实质就是一种模仿一种花瓣制作的碗。
3、葵口碗碗式之一,北宋以来较为常见,因碗口沿为四、六、八瓣葵花式而得名。,敞口,腹部略有弧度,小圈足,口作花瓣式。
4、玉璧底碗,在唐中、晚期的时候比较流行。因碗足是玉璧的形状而得名,中心内凹,足圈较宽。玉璧底碗的品种主要是白瓷和青瓷。口边有唇口和不带唇口的两种,是一种新颖的饮食用具。邢窑、定窑、越窑、长沙窑等都有烧造玉璧底碗。
5、折腹碗俗称折腰碗,元代流行的碗式。器形为敞口,腹内削,腹底向内平折,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