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个故事,讲两块深山里的石头,一块被匠人雕刻成佛像,受众人膜拜;一块简单几刀,被刻成台阶石,被万人践踏。台阶石因此不忿,缘何材质一样,境遇竟如此不同。成为佛像的石头答曰:我能有今天,是因为受了千凿万锤。而你,只经历寥寥数刀。
故事很经典,也很有趣。在中国古代,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便有了为佛造像的传统。偶像崇拜,讲究的是宗教性和情感性的融合。为了表达对佛的尊敬,我们古人想必寻遍各种材质,糅合各种工艺,选取了一些既有世界共性,又有中国特色的造佛材料。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佛像材质众多,基本上可以归为以下几类:金铜、铁、木、石、泥、三彩琉璃、瓷、锡等。各种材质,虽然材料各异,但带给我们收藏者却是不尽相同的审美,进而决定了我们收藏的兴趣关注点。
一、金铜类
金铜类佛像,源于我们古人对于佛造像的重视。在古代,为佛造像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据史书记载,不仅是出资者,也包括制作人,都必须沐浴斋戒,选取精贵材质,即古代最为贵重的金和铜。
由于金过于昂贵,甚至连皇家都难以承受,因此往往采用比金更为便宜,但是在当时也是比较昂贵的铜,用来铸造佛像。所谓“佛要金身”,因此在铜铸造成佛像之后,用上金方式,为佛塑造金身。
金铜类佛像,在材质上具有以下优点:
一是贵重和稀有性。在古代,铜来之不易,而且只有富贵之家或者皇家才能负担得起。自然制作工匠或者制作技艺就更有保障,出艺术精品的几率就大。
二是易保存和完好性。铜由于具有很好的韧性和延展性,因此易于保存。在兵荒马乱的岁月也能较好地保存原有形态。特别是铜鎏金佛像,即使几百年下来,也基本上与铸造无异,非常难得。这为我们一窥当时的佛像制作工艺和形态,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窗口。可以这么想像,几百年前古人制作的佛像和现在留存的仍然没有大的差别,这种艺术震撼不仅仅是视觉审美上的,更是一种哲学上的审美冲击。
三是手感和皮壳。铜质一般都沉手。古代铜佛在手上拿起来的时候,有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这对于佛像收藏者而言,这种厚重感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普通的分量,更是一种感官享受。加上由于岁月带给铜佛或黑皮油亮、或金光闪闪、或红斑绿绣等多重视觉刺激,更是给人以美轮美奂的审美享受。
四是嗅觉审美。这是一种古董铜器的独特审美,相信玩老铜件的藏友看到这里应该能够会心一笑。是的,就是这种老铜,你上手一闻味道,就能感知到那种材质的嗅觉之美。这种味道大体上可以描述为:温而不冲,具有金属的嗅觉质感,但是却有着玉器玳mao的温雅之味。这种复合感,是玩老铜的藏友永远不会忘记的。自然而然,鉴定之道必然与以上这些审美趣味是相互联通、可以资之借鉴。
二、铁质类
铁制器具早在汉代就已经有大量出现,但是由于铁易于腐烂,而且伸展性差,因此非常易于损坏。现在留存最早的铁质佛像,仅见博物馆及书籍的要属唐代武则天时期的弥勒像,现存陕西博物馆。当然,在收藏市场上最为多见的是元明清铁质佛像。宋代铁佛当然也是偶见,但也已经不多。
铁质佛像一般有如下特点:
一是古朴。铁质佛像由于材质关系,塑造刻画无法过于精细,而且经过岁月痕迹,很容易形成一种古朴庄重的特点。这种审美特点,颇有一种后现代工业风装饰风格。这也是为何铁质佛像虽然精细度不如铜佛,但是由于独特的装饰性仍然受到广大藏友喜欢的原因。
二是纪年可考居多。铁质地上由于刻划性较差,导致了很多铁佛都是一次性将款铸造上去,而且都是阳文凸出款(铜佛如有一般都是阴刻款),因此很多铁佛都会有确切纪年,这对于收藏来说非常难得珍贵。
三是易于鉴别。铁器老化有一定规律性,一般做旧很难做出老铁器的味道。老铁器密度较低,新做旧铁器密度大,比较沉手,有经验的藏家一上手基本就可以分出大概。正是由于这些特性,导致了近年来,铁质佛像在市场上一度受到追捧。
三、木雕类
中国人历来注重以木制器,在木材相对于金属类更易于获得的情况下,无论是皇家还是民间,都出现了大量的木制佛像。
最早的木制造像出现在汉代,当然并非是佛造像,而是陪葬俑人。从此可见中国古代以木造像的滥觞。宋之前,木制造像一般硕果无存。到了辽金宋时期,由于连年征战,各国对于铜的疯狂需求,导致zheng府严控铜的使用,甚至到了结婚造镜都需要官家审批的程度。因此,宋代铜制佛像相对偏小,而大型佛像,一般都用木雕代替。可以这么说,木雕佛像的高峰制作期,应该从宋dai开始算起。
宋代木雕佛像,是各大博物馆的标配,等级高,个头大,充满雄浑之气。宋代与辽金并立,很多地方相互争夺,导致了汉人工匠在不同时期也为不同政权服务造像,因此,宋辽金造像在整体气质和风格上趋同。
主要有以下特点值得关注:
第一、皮壳色彩斑斓居多。由于佛像是宗教实用性质,因此,历朝历代只要有资财,都会给佛像上金装或者彩装,一般上彩,都遵循古制,在原有的设计上加上金彩,宋代市井之风一直延绵至今。因此,皮壳上具有色彩斑斓,但又有宋代华丽之风。存世最为精彩的木雕造像要数苏州瑞光寺地宫出土的宋代木雕造像,虽然不大,但是极尽豪华绮丽。设想这种风格经过供奉及几百年的风尘,那么这种斑斓皮壳一定会自然而然呈现出来。
第二种比较多的皮壳也有素木皮壳,加上沧桑古朴之味。这种味道,道理犹如铁器佛像,颇有后现代工业风装修味道,也颇受追捧。这两种皮壳的宋代造像在收藏市场上一般已寻觅不见,但是却有颇多作假伪作,大家必须小心。
宋代以后,元明清造像则花开两支,一是汉传传统风格木雕造像。二是汉藏结合的木雕造像。皮壳无非一种,即华丽漆金或贴金皮壳。此种皮壳,一般可由制漆工艺去理解。古代制漆是树漆,取下来以后经过一系列调制,加入金粉,调和后涂刷在木制佛像表面。因此,根据保存环境的不同,皮壳状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金光灿灿的旧如新状态。这种漆金状态一般明清佛像比较多。历来在大小拍卖市场上常见,且以浙江工居多。浙江工木雕佛像制作是明清木佛的主流,源于中国木艺之乡浙江东阳的能工巧匠,后来这些技艺高超的制作工匠又被北京清代皇家召至北京宫廷,因此北京风格的皮壳漆金也有相同特点。这种金漆皮壳一般有两种状态,磨损较小无龟裂的犹如金粉磨损状态
另一种是老裂厚金状态。考究这种区别可能是金颗粒大小以及金漆比例之缘故。这种细密的浙江工艺漆金状态,可以皮壳保存旧如新的状态,非常漂亮,是收藏市场上的宠儿。其他皮壳当然就是老旧或者供奉状态,很多时候木佛漆金会有很多层,特别是湖南一带的木雕佛像,有好事者会将表层漆金去除,露出里面金光如新的皮壳,这就是所谓收拾的乐趣,价值也为之而增。
四、泥制佛像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中国自古有这一流传甚广的俗语。说明了泥制佛像在民间佛像制作中的地位。
因为泥取材容易,而且易于塑造,且成本较低,一直受到民间造像的器重。当然一些大型寺庙,出于宏伟造像的需要,也有取材泥制。泥制佛像在北方地区留存颇多,因为气候缘故,此类造像在北方易于保存。
因为材质上确实乏善可陈,可以说,泥制造像最美之处在于皮壳。如果看到一尊泥制造像,皮壳上的彩和金保存相对完好,藏家可以透过皮壳观察到很多有趣的信息,这种信息归纳起来有如下一个重要特点:即彩料保存的完整性。
由于古代彩料源于矿石或生物,这种东西在金属上往往附着性较差,但是在泥上却附着效果颇佳。最为著名的当属秦始王兵马俑,几千年下来都色彩不掉。因此,很多泥造像表皮除了有一些岁月痕迹外,基本上都能保持原样,这种原状的特点,为我们观察古人的审美以及制作工艺提供了绝佳的观察机会和角度。而且,这种观察非常有助于为收藏其他材质佛像的皮壳鉴定和观察提供借鉴,这非常难得。
五、石制佛像
中国大地,各地均有不同种类的宗教石窟。大型石窟一般都是皇家出资并督造,后来一些小型石窟是寺庙资助建造。石制佛像最为出名的要数青州北齐造像以及唐代白石(即汉白玉)造像。这两种造像一般都以汉白玉和青石制作,表皮细腻光滑,略带岁月出土泛黄。由于现在出土的都是灭佛后信众收拾后集体掩埋的窖藏,完整的基本很少,只能在博物馆里一窥尊容。
古人制作此类佛像,一般是在石头雕刻后,在表面上彩贴金,因此岁月痕迹下,色彩斑斓,这种状态可以在山东博物馆佛像馆里一窥全貌,非常精彩。这种类型的造像市场上绝对不会出现较为完整的藏品,如果有,那就应该持怀疑态度。石制佛像是佛像作假的重灾区,藏友应该慎之又慎。
最多留存的石制佛像当属明清佛像。明清佛像里,最受人追捧的当然是汉藏北京宫廷风格的造像。此类造像一般不大,往往随身佛居多,用料也不是普通的青石,而是一些相对贵重的石头,如寿山石等。此类佛像在首都博物馆可以看到。在清中及以后,福建和浙江有不少石制佛像,寿山石和青田石的雕刻佛像,清中期精工细作,非常漂亮。以后工艺略有下降,且南方风格明显,在海外及现在拍卖市场上数量不少,价格不高,应该值得关注并收藏。为避免上当且有助于精进,石制佛像收藏的一般原则是:宜小不宜大,宜精不宜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