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志趣 » 供应信息 » 收藏品 » 其它

魂瓶在贵州哪里可以鉴定

  • 发布时间:2019-05-08 11:29:16,加入时间:2019年03月08日(距今2265天)
  • 地址:中国»贵州»贵阳: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后街彭家湾花果园项目E区第
  • 公司:贵州雅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 联系:赵浪浪,手机:15180730409 微信:zl959543210 电话:0851-88610894 QQ:838636495

魂瓶为冥器(明器),又称"谷仓罐"、"堆塑罐",也称魂魄瓶,源于西汉,兴于三国,盛于宋代,衰于民国,是一种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的随葬器物。 
它由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的五联罐演变而来,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三国两晋(公元220~420年)时期墓葬中特有的随葬品,。这件1939年出土于中国东部浙江省绍兴县三国时期墓葬的青釉魂瓶,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历史发展 
魂瓶其出现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伯夷、叔齐为商末孤竹国君之子,因忠于殷商,劝谏武王伐纣无效而誓死不食周粟。周武王灭商后,建立西周,两人遂饿死于首阳山。人们念其抱节之志,故在陪葬品中放入"五谷囊"。魂瓶随葬的礼俗自此出现,故早期魂瓶实为贮粮之器。关于"五谷囊",王肃《丧服要记》中还记有一则颇具趣味的历史故事:说是春秋时的鲁哀公为父举丧,孔子因其未在陪葬品中放进五谷囊而问责于他,哀公狡辩道:"五谷囊陪葬,起自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恐其魂之饥也,故设五谷囊。吾父食味含脯而死,何用此为-"可知在春秋时期,大儒孔子已认为陪葬品中放入五谷囊是一种重要的礼俗。代表作品 
青釉魂瓶通高46厘米,口径11厘米。瓶体由上下两部分粘接而成,通体施有青釉,釉色纯净。制作中采用了塑贴、模印等装饰手法,使其达到了相当高的工艺水准。瓶体上部正面塑有三层飞檐高楼,四周塑造有各种动物的形象。瓶体其余三面共有八名乐人持不同乐器进行演奏。下部的大罐疏朗地帖有猎人、狗、鹿、猪、鱼、龟等形象,与上部密集的堆塑形成了鲜明对比。在颈腹相交处还竖有龟趺驮碑一座,碑铭为一段祈求富贵长寿的文字,其中包括"永安三年"(公元260年)的确切纪年。此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件魂瓶构思巧妙,制作精细,反映出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制瓷工艺在成型技术上所取得的高度成就。塑造的题材虽多却无琐碎之感。各种造型寓巧于拙,着重表达内在情趣,将天上,人间、神话现实揉合在一起,既现实又浪漫。它作为随葬品,表现了墓主人及其家族永保富贵、家运兴隆的祈望,同时也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地主庄园和江南水乡的景象,因而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各地出土 
2016年3月,宁乡农民熊尚丰和肖爱民在挖沟取土时发现两件魂瓶,其中一件为坛状,夹砂红陶,口部微残,深红褐色。魂瓶通高38cm,口径与底径皆13.5cm,腹部最宽处38cm。通体素面,肩与下腹各饰两圈鸡冠状附加堆纹。口上有盖,盖为碗状,保存完整,可以取放。整体造型沉稳厚重、比例协调,为宁乡地区宋代时期典型器物代表。 
另一件魂瓶为罐状,泥质灰陶,微残,器身饰釉,大多剥落。通身遍饰刻划纹,上身鼓起五道泥圈,每圈上附加五枚角状饰件,饰件共25个,部分已残缺。魂瓶通高40cm,口径9.5cm,底径12.5cm,腹部最宽处为40cm。造型奇特、诡异多姿,富有浓郁的丧葬文化和宗教色彩。 

贵州玉器,瓷器,字画,钱币专业鉴定交易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金融街3号1802(一楼乘坐2号电梯)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