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器是中国一门传统的文化工艺,是指用加颜料的玻璃原料制成的器皿或手工艺品。料器又称“玻璃器”,中国的料器生产约始于元末明初(14世纪中叶)。料器制作工艺是中国明清时代(公元年)普遍使用的工艺品制作工艺之一。
到清代康熙三十五年(1696),北京出现了一家大规模的料器制造场,由皇家成立。清代是我国古代玻璃器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琉璃厂专门生产皇宫御用的料器,精美独特,色彩绚丽,工艺复杂。当时只有瓷器和料器是专为“官造”,可见清早期料器的发达地位。
料器产品的品种开始时比较单一,多仿制各种形状的首饰石头,供应首饰楼使用。解放后陆续制作单件小工艺品。建厂以后,从技术上加强科技管理,统一了配方,减少炸损,返碱,使产品逐年增加新品种,如瓜果蔬菜,鸟兽花卉,盆景器物,特别是各种仿玉颜色更加突出。北京料器制作对艺人的要求很高,它以低熔点的琉璃为原料,不用模具,也没有图稿,全凭镊子、剪刀进行手工操作,一次成形。料器制品质地莹润,做工精细,色彩斑斓,玲珑剔透。
近日,众凯国际有幸征得“料器原料”一件,重约20克。此料器原料质地细腻,整体色彩呈褐黄色,结构坚硬致密,肉眼仔细观察其表面油润明亮,且手感温润顺泽,是雕刻及观赏的上等佳品,极具艺术价值和收藏投资价值。
作为中国明清皇室钟爱的特色手工艺制品,料器的生产历史悠久,名家辈出。但与玉器、翡翠等成熟的收藏品类相比,它因属于“小项”而受关注程度有所不及。但也正因如此,可能形成价格洼地而具有特殊的收藏价值。近年随着收藏者的视野愈加开阔,精品料器的收藏已渐成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