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孙先生) 也许是出书的过程旷日持久比较繁琐,文革结束后,期刊成了“短平快”的选择,各地相继编辑出版了各种外国文学刊物。(主要收购家庭废旧书籍,企业、单位、学校图书馆处理书籍,各出版社、图书公司滞销库存书籍等。主要回收类别:古旧书、线装古籍、民国旧书、连环画,文学、历史、哲学、文化类旧书二手书。)
地处北京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是最早甦醒过来的,在茅盾、冯至的主持下,于一九七七年下半年复刊了《世界文学》杂志。这本以延续三十年代鲁迅先生主编的《译文》为背景的刊物,创刊于一九五三年,最初的名字就是《译文》。其编委会中聚集了茅盾、周扬、郑振铎、洪深、曹靖华、萧乾、戈宝权、罗大冈等文化界、翻译界名流,刊物在五十年代的文坛深受欢迎。一九五九年改名为《世界文学》,编委会增加了王佐良、季羡林、冯至、邹荻帆、陈冰夷等人,一九六一年,卞之琳也成为编委,编委队伍颇为威武雄壮。但“文艺整风”运动以后,刊物于一九六五年无奈停刊。一九六六年复刊只出了一期,又被“勒令停刊”。此后文革爆发,停刊时间长达十一年,编辑部的人员也下放到河南的“干校”劳动。后来曾担任主编的高莽回忆道:“一九六六年的‘文革’开始,冰雹由天而降,中国文坛变得一片荒芜,《世界文学》再次停刊,这次一停就是十余年。”在文革中,刊物编辑部负责人无一幸免于审查和批斗,副主编董秋斯、编委庄寿慈和编辑周纪怡含冤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