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回收价格,旧书高价回收,详细咨询请联系孙先生。哪些书应该被处理
知道了怎样处理旧书的方法后,下一步就要明确哪类旧书应该被卖掉?
个人以为,处理旧书的第一条原则就是凡是能在网上能找到电子版的书应该统统被卖掉,当然稀缺绝版书和签赠本除外。这个道理应该不难理解,藏书丰富的人都曾经历过这样一种体验:当你某天突然想找某一本书时,在书架上爬了半天格子,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最终也没有找到要用的书。而相应的电子版书籍,只需要我们在电脑前轻轻晃动鼠标,就可以马上呈现在眼前。为了时间成本和找书效率,也应该遵循这条原则。
其次,教材教辅类图书也应该是在处理旧书时被优先考虑的目类。众所周知,中国的应试教育导致大部分中小学教材都是为了考试而编写,一般只有需要掌握的各个知识点,而缺乏知识点的背景延伸,文科教材尤其如此。所以这类图书一般在学生完成考试以后就耗尽了它们的生命力,留在家里纯属多余。更何况,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行,教材也在不断更新换代,能留给其他人使用的机会也越来越小。
书店里的教辅类图书书店里的教辅类图书
教材教辅类图书虽然考完之后就没用了,但起码孩子在上学的时候还是需要用实体书的。相较之下,辞书类实体书籍才是真正沦为了鸡肋。
回想电脑网络普及之前,学生上学哪能离得开《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不论是读书认字还是写作文,这些辞书都是学生的好帮手,几年下来,看字典的破旧折损程度就能知道这个学生是否用功。时过境迁,对于今天的孩子们来说,要是遇到生字生词,马上可以掏出手机“百度”一下,从《说文解字》到网络用语,各种辞条信息一应俱全、尽收眼底。
一本被用旧的《新华字典》一本被用旧的《新华字典》
当然,这里先不讨论信息电子化带来的弊端,毕竟技术进步给人类阅读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实在没有理由拒绝阅读效率的提高。
或许在传统文人看来,卖书多少有些斯文扫地的感觉。例如原人民日报出版社社长、著名藏书家姜德明写有《卖书记》一文:“买书是件雅士,古人向来爱写藏书题跋,常常是在得书之后随手而记,讲起来多少有点得意。卖书似乎欠雅,确实不怎么好听。先不说古人,黄裳兄跟我说过,他卖过几次书,传到一个‘大人物’康生的耳朵里,那人就诬他为‘书贩子’,果然在‘文革’开始后,有人便盯上了他的藏书,来了个彻底、干净地席卷而去,还要以此来定罪名。贤如邓拓同志,因为需用巨款为国家保存珍品而割爱过个人的藏画,亦被诬为‘倒卖字画’。”
但如今的年轻人根本不必有此顾虑,只要想一想一线城市的房价,那点略带酸腐之气的文人风雅便可以抛之脑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