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炉价值为什么冠绝古今?
当青铜器的光芒褪去,另一种铜器文化在明代异军突起。铜炉,这种被誉为“明代文玩之首”的器物开始作为祭祀的礼器和文人香道用具跃上历史舞台。 而宣德炉正是其的杰出代表。西方人视此为中国铜器文化的文艺复兴,而中国人自己却似乎早已遗忘,正如王世襄所言:“(把玩铜炉)这种生活趣味已离我们 很远,以致有人难以想象,但历史上确实有过。”
宣德三年(1428年),暹罗国使者为贫铜的大明带来了数万斤风磨铜,也就是黄铜。当时云南的铜矿尚未开采,金灿灿的大量黄铜让朱瞻基极为欣喜。他命人将这数万斤风磨铜化为铜水,重新铸造成一万八千多件传统礼器,其中包含了3000件香炉(一说为5000件)。这3000件香炉也就是为后世收 藏家心心念念的宣德炉。
在朱瞻基的亲自参与设计下,宣德炉以其臻于完美的造型与皮色,成为一种足以垂范后世的铜炉,500多年来引得匠人争相模仿,以至于“宣德炉”几乎成为铜炉的代名词,不管哪个朝代制作的铜炉,都愿意称自己为“宣德炉”。
为了达到这种细腻程度,需要对铜进行反复冶炼。据说,宣德炉在冶炼时,朱瞻基前去参观,工匠认为只要反复炼6次,铜器就自然会泛出宝光。但朱瞻基还不满足,他让工匠炼12次,加倍提纯。如此得到的精铜,只有冶炼前的四分之一。
除了精炼铜以外,宣德炉还含有金银等贵金属,这足以改变铜原有的重量与质感。“好的炉子会从里往外透出光泽,只有用好的材料,颜色才能凸显出 来。”历史上有传说,皇宫的佛殿失火,金银佛像全部熔毁,皇帝就下令在炼铜时把这些金银一并熔进去。这多半是后世文人所杜撰的,但如果不是宣德炉沉甸甸的分量与特殊的光泽,也不会激起人们的这种想象。
明代以前的铜器都是青铜,容易生锈,而宣德炉因为材料的珍贵与难得,还要加上一层颜色,将其保护起来,这与给上好的家具上漆是同一道理。宣德炉的颜色有多少种?有学者将其总结为30多种:枣红色、海棠红、茄皮紫、鳝鱼黄、棠梨色、蟹壳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