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志趣 » 供应信息 » 收藏品 » 瓷器

你真的了解拍卖吗

  • 发布时间:2019-05-25 13:37:32,加入时间:2018年11月06日(距今2033天)
  • 地址:中国»江苏»苏州:中华园西路99号新江商务大厦七楼
  • 公司:江苏鉴宝斋拍卖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 联系:夏程露,手机:15962667527 微信:jsjbz88888 电话:0512-57781557

最近几年,南北各地拍卖槌声此落彼起,艺术品拍卖行的商业操作不但为自己赢得了丰厚的利润,也使原来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并不怎么值钱的近现代中国画家的作品价格飙升到靠工资吃饭的大多数中国人看起来已经类乎天文数子的高度了。

在现代社会中,艺术品是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现的,作为社会文化的代表,艺术家对于他自己生存其中的社会环境有着敏锐的反映,一个正常的社会对于当代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关注往往超过对于历史的关注。对于以往时代的大师及其作品的关注,因为这实际上是在关注每个人自己,同时,也通过艺术家表现在作品中的预感而关注自己及同时代人即将面临的未来。

艺术家的作品作为一种商品,主要通过画商和拍卖行来转手,因此,可以说艺术品拍卖行的行情反映出了当代社会对于艺术的些基本态度,既然如此,从拍卖品及其价格也就可以窥见社会民众对于艺术的某些心态了。

目前,国内艺术品拍走业刚刚开始运作,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发育也远未成熟,但就现在的情况面言,无论大小拍卖行,每次拍卖如果没有张大千、齐白石等人的作品,就会被认为是一种遗憾。例如,北京的一次大型拍卖会,仅齐白石的作品就有50多幅,张大千的作品40多幅,这实际上是在拍卖历史、拍卖名人而非拍卖艺术及拍卖名作了。

艺术品拍卖作为种商业行动,利用已成历史的名人效应来赚取利润当然无可厚非,但是,通过这种供求关系所反映出来的崇尚名人的民众心理,却表现出某种社会的病态来,譬如,一些并非艺术家者如汪精卫、吴佩孚的书画,也能达到几十万元的高价。

名人效应:实际上是传统社会英雄崇拜的现代翻版,它反映出当代社会在文化上的底气虚怯,反映出以追慕虚荣的形式而透露出来的浅薄浮嚣,反映出迫随者的人格缺陷,反映出掩饰在歌舞升平中的慌乱和无所适从。

常识告诉我们,哪怕是最杰出的艺术家也会有大量的平庸之作,而艺术品拍卖行中名人的劣作也常常卖得高价,以供求关系的原则推论,不能不咎于购买者艺术鉴赏能力的低下。在名人效应的阴影之下,赝品也就大量地应运而生。国外艺术界有句笑话说:“如果梵高一生创作一万幅作品的话,那么其中就有两万五千幅在美国。”根据有经验的收藏家的意见,可靠的画商往往比拍卖行更能保证艺术品的真实性,而按照惯例,拍卖行除了保证在约定时间内退货之外,并不担保所拍卖艺术品的真伪。

艺术品拍卖既然已经是纯粹的商业活动,拍卖行也是纯释的商业机构,而艺术品的真伪鉴定也是一门十分复杂的学问,即使行家也难免走眼,因此要求拍卖行在其操作的有限时间内弄清所有拍品的复杂情况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购买者将大量金钱投入艺术品买卖,其取信的标准却仅仅是拍卖行经纪人,显然是过于轻率了。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