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志趣 » 供应信息 » 收藏品 » 瓷器

元代瓷器底部为何之解说

  • 发布时间:2019-05-31 16:33:22,加入时间:2018年07月19日(距今2149天)
  • 地址:中国»江苏»苏州:中华园西路99号新江商务大厦
  • 公司:江苏鉴宝斋拍卖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 联系:李先生,手机:18621868113 微信:L_H_J_GW 电话:0512-57781770 QQ:522725788

对元瓷足底的研究非常重要。元瓷足底通常不上釉,处于裸露状态,因此,它是瓷器上最能吐露信息的窗口。

元瓷足底一般为平底,或浅窝底,旋削成型(但个别也有挖削成型的),通常为裸态;有的上有护胎汁,有的连护胎汁也不上。即使上护胎汁,也极为稀薄,连汁的颜色也看不出来。

宋、清两代瓷器的足底多是有釉的,宋代有的瓷器内外上下通体一色釉面。明代早期沿用元代习惯,一些大件瓷器的底部也不上釉,但后来多上釉了。

瓷工削底是从外缘向底心推进的,止于底心,一刀完成。由于转台转速较慢,吃刀量大,转动不够平稳,因此造成特别明显的螺旋状切削痕迹和深浅不一的切痕轨道。

放射状跳刀痕是由于转台或削底刀的上下跳动造成的,它常常呈筋状凸起。从图可以看出,当时的制瓷设备比较粗陋,但瓷工技术熟练,修底追求效率而不讲究细致。虽然在别朝瓷器的底部,可见切削痕迹的也有,但如元瓷这样明显几乎是绝无仅有。

还有就是底部表面的失泥现象,这里的失泥是指大小不一的片状瓷泥从底面脱落,出现不规则的浅坑斑。这种失泥是在瓷工切削底部时产生的原因有二:

一是瓷泥捣练不够成熟,是瓷胎干度不够;

二是修削刀不够锋利。

前二者会降低瓷泥粘结力,在切削底部时,由于切削力的挤压和撕裂作用,容易导致结合不好的表层瓷泥脱落,后者加剧了撕裂作用。

有的元瓷底部附有泥沙或矿物质,它们是长时间浸泡在泥水中,在水逐渐干枯时,水中所含物质在底部慢慢沉积的结果。可以看出,它们不是人为形成的。水慢慢干枯时,水中所含矿物质在器物上的沉积称为起苍。

元瓷底部常常有釉斑,这种现象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明初还可以见到底部的釉斑现象,以后就几乎见不到了。这种釉斑显然不是偶然沾染上去的,也不像釉工不经意涂抹的,到像是釉工为自己绘画上釉的瓷器随手做的标记。

nbsp; 元瓷大瓷盘的制造是特别精心的。

瓷器底部的裸露状态在明瓷上还时不时的出现,因为这样处理简单,省时、省工、省料。即使到清顺治时,还有底部不上釉的瓷器。

元代瓷器的足底为何多不上釉?

这一直是人们探讨的问题。有人认为是因为蒙古人习惯于把器物放在地上,器底是否上釉无所谓。这显然不符合实际。

因为那些精致的瓷器并不是普通老百姓能享用的,只有王公贵族,达官富商们才有可能使用。他们并不席地而坐,而是坐在精美的地毯上的。

有人认为是因为元瓷通常又大又重,足底上釉很不方便,在可上可不上时就不上了。我认为后一种说法比较贴切。因为足底上釉要增加几道工序,稍不留神会损坏画面。

在元代统治阶级并不刻意要求时,窑主们乐得省些力气而不上釉了。在这种情况下,足底也不必追求光洁,可以一刀旋削完事。而且,元代景德镇瓷窑的窑主与窑工不乏从北方磁州窑南下的。磁州窑就习惯于底部不上釉。

元代瓷盘的足底虽然也不上釉,但修削得十分干净、平整。即使有螺旋状切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存在,其印痕也很浅。而瓶、罐类则不然,大多修削潦草,有的竟连修削时在已经修削过的底面上溅粘的瓷土也不掸扫干净。

主要原因在于垫烧面的不同。瓶、罐类是足圈端垫烧的,而瓷盘除了特别受到重视而修削细致这一点外,它是足圈端与盘底同时垫烧的。这也是瓷盘底部绝对不会出现釉斑的原因。

元瓷底部常见火石红斑、芝麻斑点、螺旋状切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除了瓷盘,多见釉斑。在元瓷上,这些色斑出现的几率很高。有的瓷器不仅有一种色斑,可以有两种甚至三种色斑共同存在。

相对而言,黑色芝麻点出现率较高,褐色芝麻点出现率较低。火石红斑出现的原因一般认为与胎泥中含的氧化铁有关。但它不一定是唯一的因素。有的火石红斑可能是护胎汁或垫饼形成的,有的甚至是出土地层里的沁痕。出现芝麻点的原因尚不清楚,有可能是薪火的某种污染。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