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EVELLANCE伊芙龄减重霜,涵曦懒人瘦身霜
不用按摩
不用包膜
不用口服
不用节食
不排油水不油腻
简单方便不耗时
绝对的懒人瘦身神器
涵曦伊芙龄创始人减重霜总代七七
请联系,电话换号了
号:郑荔丹2121
文字是拼音
此文到此结束----
涵曦伊芙龄创始人瘦身霜总代七七
此文到此结束----
录音机
Magnecord公司就开发出一种双轨式的立体声录音机,比第一张商用的立体声唱片足足早了近十年。有了立体声录音机之后,1952年纽约的WQXR电台开始立体声的FM广播,1954年Audiosphere也发行了第一卷商业性的立体声录音带,音响世界正式进入立体声时代,并间接推动了立体声唱片的发展。Ampex则在磁带录音的基础上,1953年成功开发出彩色录像机,此后廿年间独霸市场。
从这时开始,磁带录音机进入战国时代,也进入一般美国家庭中。盘式录音机效果虽好,要让一个老爷爷把磁带东绕西拐的穿过许多滚轮,正确安装完毕,只怕不太容易,后来克里夫兰一位发明家George Eash就把一个五寸的盘带装到塑料盒中,再加上一些压轮与导杆,使它很容易就能使用,即使在颠簸的汽车中也能不受影响,Eash这项发明就是我们所说的「匣式录音带」。Eash最初遭遇的困难是时间太短,只有三十分钟,后来经过不断改良,才能录下一个小时的音乐。1963年Earl Muntz进一步改良Eash的设计,大量用于汽车、轮船之上。此外,Muntz在匣式录音机中使用了四声轨的录音头,原本是要延长播放时间,后来却意外的成为四声道音响的优良储存设备,一直到七○年代末期,称为Fidelipac的匣式放音机还有许多拥护者,形成一种特殊的音乐文化。
80年代的录音机
80年代的录音机
不幸的失败者
另外RCA在1958年推出一种复杂的「革命性」盒带,大小像袖珍本书籍一样,可以多个叠放起来,如自动换片机一样的自动换带。不过后来发现这些盒带常常不争气的卡在一起,而价格又比盘式带高出许多,可想而知,RCA铁定赔了一笔钱。1961年CBS则推出一种自动换带的装置,录音带尾端固定于卷盘,头端在播放时卷入机内,唱完后自动卷回盒内,体积非常小。但是这种设计的录音质量很差,三两下就消失不见了。制造喷射机的Bill Lear也看好录音机市场,他与福特汽车合作,直接把改良型八音路匣式录音机装到汽车上强迫中奖。有RCA提供音乐软件,有摩托罗拉负责制造,有福特汽车作为营销通路,航空大亨最后仍然没有结果。七○年代SONY为了高音质的目的,推出体积约为卡带一倍大的超卡带录音机,其录音质量直追高级盘式机,因为其它厂商的抵制,加上买不到软件与空白带,超卡带又成为录音机史上的昙花一现。
录音机
录音机
真正成功的产品是Philips北美分公司Norelco在1964年所推出的「携带录音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卡式录音机。当时盘式录音机的发展已臻成熟,销售量达到空前高峰,价格合理的电池式手提盘式机也问世了,照理说Philips没什么机会。1965年Ray Dolby博士发明了杂音抑制系统,却替卡式带开创了一条生路。1966年Norelco推出了家庭用的卡式录音座,Ampex随即推出商业用卡式音乐带,而日本的SONY、kenwood等厂商快速加入,使得卡式录音机成长快速,变成挡都挡不住的趋势。
卡式录音机的发展方向
卡式录音机往后发展就围绕在磁头的精密度与材质变化、录音带磁化物的改善,以及杂音抑制技术等方向打转了。例如日本Akai所发展的玻璃磁头,以耐磨好声著称;Nakamichi开发的精密磁头,第一次达到普通带也有20Hz-20KHz的频宽。录音带也以二氧化铬取代了常用的氧化铁,甚至有用钴、镍等作为感磁物的录音带。杂音抑制系统则从Dolby B、C进步到Pro HX,动态与频宽都很令人满意,欣赏最 高级的卡式录音带,几乎有LP唱片的感受,这是数字录音机所欠缺的。
数字录音机以DAT打头阵,它的工作原理与录像机差不多,都是以高速旋转的磁头在磁带上记录讯号,它可以说是录音机发展八十多年来最11大的突破。无奈DAT效果太好了,即使加上防拷贝装置,所有的软件厂商仍然害怕它会造成盗版音乐泛滥,因此极力抵制,最后使DAT只能留在录音室里为少数人服务。
保养维护编辑
磁头是磁性记录中的电磁换能器,是磁带录音机的一个关键性部件,其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机的录放效果。因此,正确清洗、调整及更换磁头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当录音机使用过一段时间后,往往会出现放音声小、浑浊不清、失真及噪音增大、频响变差(高频衰减尤为严重)、录音效果不佳等毛病,这种现象在经常使用劣质磁带的机子上表现尤为突出。究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