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金元宝不难理解,大家多多少少在影视剧中能见到它的身影,“土豪士绅”们打手一挥:小二,不用找了。店小二拿着沉甸甸的金元宝笑的合不拢嘴。从影视剧中我们就知道金元宝的分量有多重了,当然在影视剧当中所用的金元宝都是假的道具。
那么现实生活中的金元宝的分量到底有多大呢?一锭金元宝在现在的社会中的购买力又是怎样?金元宝的发展历史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我们来整理金元宝的起源和种类
金元宝的中文翻译成外文的意思就是金币,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由贵重黄金制成的全球通用硬性货币,在中国货币史中,正式把金银称作元宝,始于元代。不过在元代的金元宝不是现在市场上所见的金元宝造型,统称为金锭。是以重量计价方式铸造的,没有形成统一的货币流通单位,赏金万两就是出自于元代。
金元宝的种类和发展
早在唐初开元通宝年间,民间就有取其硕大,贵重之意,读为“开通元宝”的。而元代称金银钱为“元宝”,则是元朝之宝的意思,黄金叫做金元宝,银锭叫做银元宝,既有政治含义,也是对金银货币约定俗成的统称。
塑腰形金锭
在中国货币史上,白银的发现和使用都迟于黄金,专家认为,这是银矿常与铜,铅等化合,冶炼分解技术难以掌握的缘故。因此,白银作为币材是汉武帝以后的事,作为称量货币熔铸成各种形状以便支付,始于唐宋。
再按照各朝各代的经济发展需求,金元宝到了清朝是统一铸造的,并且只能铸造。
如果金锭按类别区分是有蛮多种类的:按重量可以分为一两,五两 十两 五十两,一百两。
按形状分:有塑腰形,元宝型,马蹄形。
马蹄形金锭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了。在2005年的国家考察队发掘的一座西汉时期的侯王墓中就发现了很多的马蹄型金锭,含金量也都是非常高,保存也是非常完美。
塑腰形金锭在唐宋时代非常多见,重量也有一两,五两,十两 ,五十两,一百两。
直至清朝早期金锭发展到了极致,清政府为了在早期稳定社会治安笼络汉人自制,流通货币也都是按照当初明朝的规格去铸造,但是又不能和明朝一模一样,所以在铸造过程中,清政府决定在金元宝上烙一个“寿”字。这个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寿字金锭。
近几年,金元宝受到了广大收藏爱好者的强烈追求,市场上的成交也是络绎不绝,基本上可以说是供不应求,动辄上千万,低至上百万一锭的收藏价格也是屡见不鲜的。随着市场上的投资火热,也就造就了赝品悄然而生,一般的赝品可以蒙蔽刚入行的钱币收藏爱好者,但是**逃不过资深行家的法眼。
结合金元宝制假的成本也非常高,即使制作成功了,外部的一层天然包浆是无论如何也都仿造不了的。如果你家里的金元宝是祖祖代代传下来的,那么这个**是真品无疑,如果你在市场上低价购买的,这个水份非常大的。
不少市场交易中心所遇到的问题也是非常窘迫的,现在很多钱币收藏爱好者,奔到我们交易中心开门见山的询问:"请问有金元宝,寿字金锭吗?”市场供应方也都是摇摇头,只能告诉对方,等我们征集了**时间通知您。就这样错过了一笔很好的生意。造成这种局面也是不难理解的,寿字金锭市场存世量本来就少,在前两年的市场上,交易一枚少一枚,目前市场上就更少了,所以基本上寿字金锭只要是能投放到正规交易市场,成交率都是**会哄抢的。
这枚寿字金锭,藏品重87.3g,真正是验证了那一句话,真金不怕火炼,经过两三百年的岁月洗礼,这枚寿字金锭始终保持这它原有的黄金属性,从整体的包浆和品相去判断都是异常稀有的。
此寿字金锭金光灿烂,包浆厚重。面上的篆体寿字自然得体,锭型规制,风格明显,戳字清晰,下方“足金”二字清晰可见。像此类金锭市场已不多见,市场价值不菲。
早在2013年寿字金锭就在香港艺海交易会上,一枚寿字金锭320万落槌成交。引得各大钱币爱好者咂舌,在随后的时间里,寿字金锭的成交一直是居高不下的,现在的存世量也是越来越稀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