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抹晕染不开的古意。
素胚勾勒青花
用一色的青晕染
跃然于瓷
那一抹晕染不开的古意
娓娓叙述元明清的青花史
那一抹晕染不开的古意
犹如美人嫣然一笑种下的涟漪
犹如雨过天晴后渲染的烟雨
青花瓷,始于唐代。属釉下彩瓷。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元代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标志着其制作工艺发展日臻成熟,业界人士将之简称为“元青花”。其瓷白中泛青、其花青翠欲滴、是典雅素净的“人间瑰宝”。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顶峰(更精细)。
青花瓷用含有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明清时期,在青花的基础上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底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青花瓷无论从用料、纹饰、烧制时间还是制作工艺上都极为考究。通过揉泥、做坯、印坯、利坯、荡里釉、画坯、施外釉、挖底足、写底款、施底釉、装釉足、满窑、烧窑、开窑等十几道工序。不起眼的土和石制成的泥坯,泥坯又经过一道道工序脱胎换骨。每一件瓷器都出自一个手艺人经年累月的技艺,都经历一笔一画的精心绘制,即使是相似的内容,每一只却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生命。
青花瓷还有一系列“隐喻”之意,古时的读书人希望“青出于来胜于蓝”,走上仕途后“青云直上”,渴望做一个人民爱戴、“青史留名”的“青天”。以“留取丹心照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