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模式是分段性教学(回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前因—行为—结果) 1,ABC行为观察记录表 ABC行为观察记录表,系依行为观察之概念所设计。A(Antecedent)指的是前事刺激(事件),也就是问题行为出现之前发生了什么事,B(Behavior)指的是问题行为本身,C(Consequence)指的是行为结果,也就是问题行为出现后发生了什么事。ABC行为观察法透过行为的前事刺激、行为本身,行为结果的来龙去脉,归纳出目标行为与前事刺激、行为结果之间的关系以找出行为所代表的功能。 ABC行为观察记录表主要以单一的问题行为(目标行为)之观察记录为主,由老师就某一特定问题行为,经由实际观察到的问题行为发生之来龙去脉加以记录。换句话说,老师必须亲眼观察到,知道问题行为出现之前,发生了什么事,即前事刺激为何;问题行为出现后,紧接着产生了什么事,即行为结构为何?才可以记录ABC行为观察记录表上。 使用本观察记录表有三个主要的用途:增进教师对问题行为的观察能力,因为教师必须记录问题行为出现前与出现后的相关行为,因此必须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才不会遗漏重要信息。经常利用ABC行为观察记录表记录孩子的行为,能有效的增进教师观察的敏锐度和准确度。增进教师对问题行为的了解。如:孤独症患儿在何种情况下比较容易出现问题行为,也可以获知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和环境中的哪些人、事、物有关。增进教师客观而非主观研判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能力,进而增加辅导的能力。 2,前因 前因是对行为之前环境因素的客观描述,包括客观物理环境和其他人的行为。如:时间,在什么时候进行训练;地点,选择在哪里教;人,由谁来教(父母,教师,孩子)。事情或活动,行为发生前发生的、导致行为发生的事件或活动。在训练中指令,教学方法,教材等也属于行为的前因。 3,行为 首先行为是具体的,特别的,也就是说行为应该是详细的、明确的,不同的人的一个具体行为应该是一致的;其次,行为是可以看到的;再次,行为是可以衡量的,它的发生的次数是可数的。因此,我们平时所说的发脾气、有礼貌、伤心均不是行为分析疗法中的行为。 4,结果 结果是行为获得的东西,它可以增加或减少行为的发生。强化(正、负强化)可以增加行为的发生,反之惩罚会减少行为的发生。正强化,是指当某种行为出现后,立即得到一种强化物,这种强化物能够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并使这种行为在那种情景或刺激下出现的几率增加。例如:当患者遵守纪律,保持安静时给其喜欢的玩具,患儿以后遵守纪律、保持安静的现象出现增多。负强化,是指行为者置身于或即将置身于一个厌恶性情景中,当其采取某项行为后,该厌恶性刺激会终止或避免,即当患儿做出好的行为后,其厌恶的刺激消失。如:当患儿不遵守纪律时给予厌恶的刺激如:不允许出去玩,当患儿安静了以后,撤销厌恶的刺激,才能出去玩。惩罚,是指在某行为出现后出现的某一事件,该事件使得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下降。即:当患儿做出不好的行为后,厌恶的刺激出现。如:当患儿不遵守纪律时,给予厌恶性刺激(不允许出去玩)。 在ABC的训练中往往设计前因(特定的时间,地点,教材,指令等)下,使患儿出现期待的目标行为,然后给予结果(强化物),从而促进目标行为的维持及更多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