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统治下的元朝,景德镇制瓷工艺取得突出成就是主要表现青花、釉里红、枢府釉(卵白釉)、白釉、红釉、蓝釉等瓷器品种上 元代瓷器,人们自然会想到元代青花,实际上,元代创烧的卵白釉也是朝廷定烧的一种高档瓷器,在当时极富盛名。卵白釉是在宋代景德镇青白釉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其色白微青,呈失透状,颇似鸭蛋壳色,故称之为“卵白釉”,卵白釉深受元代朝廷的喜爱,常命景德镇窑烧制供官府使用,“有命则供,否则止”,传世品以元代高等军事机构“枢密院”定烧的卵白釉瓷为多见,枢密院定烧瓷在盘、碗器的纹饰中印有“枢”、“府”二字,故卵白釉又称之为“枢府”釉。又称卵白釉——釉呈失透状,色白微青,好似鹅卵色泽,故名,元代景德镇窑始烧,元代军事机关枢密院在景德镇订烧的卵白釉瓷,在印花花卉间印有对称的“枢府”二字款,卵白釉瓷延烧到明初。在元朝制瓷工艺取得许多成就当中,枢府釉瓷器是其中的一种。枢府釉瓷就是一种介于白釉或青白釉色调的瓷器,它与一般玻璃釉白瓷和青白瓷不同是,
一般白瓷和青白瓷上的玻璃釉是一览无余的透明釉,枢府釉温润而不透明,由于釉色类似鸭蛋壳,故人们又称为卵白釉瓷。长期以来,因“枢府”瓷传世品极少,元代“枢府”瓷仅为文博界所了解认识,1982年在安徽省歙县曾出土一批窑藏元代“枢府”瓷,其中有折腰碗、盘,为人们进一步认识元代“枢府”瓷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引起了国内外陶瓷界的极大关注,故宫博物院古陶瓷专家看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元人尚白,枢府釉瓷器大量生产与元人尚白的习俗有密切关系,以蒙古贵族为主的封建政权,和其他时代汉人政权一样,整个社会有层层阶梯,枢府釉也分为不同的等级。第一,等级高、质量非常精美的枢府釉瓷器,以皇帝为首的宫廷御用器,表现宫廷艺术的气质。如装饰有龙凤纹样,尤其五爪龙纹、戗金龙纹、有福寿、万寿、福禄、太禧等铭款的作品。从工艺特点来看端庄敦厚,典雅大方,胎体洁白致密,釉层较厚,温润如玉,作工精巧,一丝不苟。第二,特定的官府衙门专用器,生产得最多的是枢府釉瓷器,在器物内里趁坯体湿润时,用印模压印出缠枝花卉,在花卉中出现“枢府”二字,花纹主要是植物类缠枝花卉。第三,贵族及社会上层使用的。那些饰三爪、四爪龙纹的器物应该是宫廷、亲王、贵族类显赫类人物使用的。还有“王”、“玉”、“德”、“国用”、“江夏”等特殊铭款的器物。第四,普遍商品用瓷。枢府釉瓷既然是生活用具,是手工业产品,作坊一建立就要不间断地生产。前三种需求量必然有限,而且封建官府掠夺性很强,经常是订烧,或到作坊中挑选都是不给钱,或象征性的给一点钱,这就使得作坊根本就不能维持正常生产运作。大多数是质量不如前三种,一般都光素无纹,胎体也不如前三种细腻,釉层较薄,釉色白度不高,发灰而显浑浊。元代“枢府”瓷制作规整,品质优良,多有印花装饰,纹饰题材以云龙和缠枝花卉纹为常见,因“枢府”釉属乳浊釉,故纹饰不太清晰。“枢府”瓷与民用的卵白釉瓷相比,显得尤为精致,修足规整,足底无釉,底心有乳钉状凸起,胎体厚薄适中,是至今所知元代官用之器的名品。元代卵白釉的出现,为青花、釉里红奠定了基础,虽然它让位给了青花瓷,但它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依然为人们所赞美。元代“枢府”瓷器因传世品极少,故在国内外艺术拍卖会上极少露脸,它的市场价位仅能以青白宋元瓷和明甜白釉瓷的市场价格进行比较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