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了年纪的人中间,流传着一个大马哈鱼的故事。
传说唐朝皇帝征东来到乌苏里江边,身陷重围。队伍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急得唐皇整日愁眉苦脸。一天,唐皇手下的一员大将上前奏道:“皇上,不必过分忧虑!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靠着大江,还愁没有吃的吗?”唐皇说:“眼下已近中秋,江水寒彻,鱼虾不多,哪能给全军填饱饥腹?”
大将说:“东海龙王是我们大唐邻邦之君,皇上不妨给东海龙王一封书信,向他借些鱼虾充饥,然后伺机突围,击败敌军!”唐皇听了,心中疑惑,但一时没有其他办法,便挥笔写了一封信,投进了乌苏里江。江里的虾兵蟹将立即将信送到东海龙宫。那东海龙王心眼不坏,便派兵将赶了一大群大马哈鱼(东北习惯称呼,即鲑鱼),给唐皇将士送去当粮吃。
这天,唐皇和众将士正在江边骑马散步,忽然听到传来一阵鱼的咕咕叫声。抬头一看,只见江面上出现了黑压压的一片鱼群,顶着水往岸边游来,心里十分惊喜。将士们高兴地对皇上说:“托皇上的洪福,东海龙王给咱们送鱼来了。”唐皇吩咐将士下江捕捞,以鱼当饭。一听令下,军士们一个个卷起裤腿,下到江里,不一会,江岸边的鱼堆成了小山。唐皇的军士们吃饱了肚子,当天夜里便奉命***围困他们的当地部落。 部落的额真原以为唐皇人马断了粮草,饥饿不堪,用不上几天就不战自败,乖乖投降,没想到突然会有精兵强将前来袭营,将士们毫无准备,一时间被打得蒙头转向,哭爹喊娘。唐皇人马这一仗也就转危为安,胜利返朝。 从打那以后,每到八月中秋,乌苏里江里的大 马哈鱼就特别多。当地的渔民都说这些大马哈鱼是唐皇借来的。
加拿大是***的大马哈鱼(鲑鱼)繁衍和孕育的国家之一,他们在大马哈鱼保护上有很多经验。大马哈鱼也称三文鱼,是一种从哪出生就一定要回到哪里去的特别恋家的动物,这几年大马哈鱼在中国基本很少见了,仅在黑龙江流域还存有一些。去年我作为“生态环境大使”去加拿大考察,发现加拿大在四、五十年前和中国的状况差不多,但现在加拿大的三文鱼特别繁茂,主要归因于他们引入了一些科学的办法来繁育和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人工增殖、流放等。我认为这一套成熟的技术和方法,可以引入到中国来。
所以我就和加拿大相关部门探讨能不能在中国开展一个让中国的“大马哈鱼回家”的保护项目,以恢复中国珍贵的大马哈鱼种群,得到了他们很多支持。目前,这个项目还在筹备阶段,筹备组已经在黑龙江成立,我们正联合黑龙江抚远县当地的***、相关机构做一些调研,希望能够在未来的三到五年,把这个项目做起来。希望这样一个特有的物种别再像白鳍豚或华南虎一样,在我们这一代人消失。大马哈鱼保护是整个生态环境保护大环节过程中的一环,任务艰巨,但是我还是希望能够在今后的五到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让这个物种的数量逐渐得到恢复并能够可持续的发展。
去年我去加拿大考察的时候,科学家告诉我,去年是加拿大三文鱼大洄游的一年,预计会有9千万条三文鱼回到自己的出生地。我们也去体验过,一是到三文鱼洄游的河流去潜泳,三文鱼游过来的壮观景象就像空中乌云一样。第二,我们去做了一次海钓,加拿大禁止用网捕捞三文鱼,通常规定一个人只能钓两条,但因去年洄游规模巨大,加拿大增加了海钓的份额,每人可以钓四条。实际上在加拿大、挪威和美国,三文鱼都是很重要的脂肪蛋白的来源和出口鱼的拳头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