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早期的青花瓷所用的钴料大多是国产钴料,少量有元代留下来的进口料,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大多留下了黑青色的斑纹,手感粗糙。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带来了海外优质的“苏尼勃青”,青花颜色更加鲜艳明快。
到了嘉靖晚期,工匠们尝试以回青料配以石青料烧制,让青花瓷更具表现力,这段时期的青花瓷色调偏红紫色,也就是青花瓷器之中的上品——青金蓝。万历晚期,大件青花瓷器具开始出现。天启、崇祯年间的青花纯净浓郁,制作精细,清初的青花瓷基本上就是沿袭了这段时期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明朝青花瓷的经典纹饰。
瑞兽
龙纹是封建皇权统治之下不可或缺的装饰纹样,不仅仅代表着皇权的至高无上,也有吉祥、守护的寓意。在官窑的制作过程之中,龙纹的设计基本上以繁复、华丽为主,大多精美无比。
明朝初年,已经基本上确定了五爪龙纹的主要地位,在永乐年间,出现了海水龙纹,五爪龙纹也开始慢慢转变为四爪或者三爪的龙纹。宣德时期,龙纹大多与凤纹并存,这个时期的龙纹大多斗志昂扬,体态飘逸。永宣时期的龙纹大多容貌凶狠,是对明太祖开国精神的一种弘扬。
明代中期的龙纹体态多有变化,有的呈现出卷曲状,永乐朝之后出现了花式龙纹,弘治年间的龙纹比较特殊,是非常可爱的“近视龙”,因为龙的眼睛做得很呆板,基本上都是平视的。明朝晚期的龙纹渐渐失去了威武凶狠,和当时战乱的环境以及人们的心态有关。龙都变得圆头肥脑,体型瘦弱无力,少了皇家的威武。
明朝早期的青花瓷之上,基本上看不到麒麟和狮子纹,一直到宣德年间的青花瓷器上才渐渐出现。元代的麒麟相貌和龙比较相似,而到了宣德年间,麒麟的相貌开始趋向于狼。弘治时期,因为大量的狮子被进贡到皇宫,人们对于狮子的观察更加细致,所以这个时期的狮子纹频繁出现。万历年之后,因为狮子的进口的锐减,瓷器上的狮子纹样也慢慢变少,对于狮子的描绘也更加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