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山景观艺术之所以流传至今,经久不衰,除了符合自然之美,还有就是符合人文情谊的诗、画文学。古典园林造园大多是在文人、画家和工匠的合作下完成的,这些诗画家和工匠也就是计成所说的“能主之人”。园林和文人、画家有着不解之缘,作为园林之骨的假山自然也不例外。孔子曾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山本来就易让人产生静感,有了孔子名言的历史性影响,后人就似乎有了一种世代相传的“集体无意识”,于是一见到山,就萌生静的体验与美。明代桑悦《煮石山房记》中说:“物之坚刚,莫逾于石”,即是对石伦理性解释往君子之德方面的延伸,正因为石具有“中正”、“贞介”的品质,也是人文意识沉淀的表现。苏氏山水(山月园)对塑石假山带来的美的理解,也是如此。
美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没有美的内容固然不能称之为美,但缺少美的形式,也就失去了美的具体存在。形式美是艺术存在的前提,创造和创新也总是先从形式开始的。美也总是存在于形式之中,没有形式的创造,也就没有美的创造。塑石假山(假山瀑布)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同样也要追求形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