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物性方面操作藏书方向,不如从内容方面来确定好把握,比如有人专收抗战史料、有人倾向于某一作家的文本。藏书不能太跟风,跟风永远跟不上,不论在眼光上还是投资上只能使自己受损。只有确立自己的方向和特色,适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要有独特性,与别人有所不同,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价值,才能开风气之先。 对于不少藏家热衷于追逐市场热点,杜泽逊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籍收藏的视野应该放宽。
他说,当代学者对古籍善本的解释为:一是年代久远而且有文物性;二是印刷插图精美而具有艺术性;三是书籍内容精辟具有学术资料性。国家有关部门对古籍善本曾明文规定,凡是乾隆六十年(1795年)以前出品的文物和图书,均属古籍善本。随着时代发展,这个下限也在不断往下放,这也是一个趋势。比如在清代,人们不认明版;但到了清朝后期,人们就开始重视明中期以前的版本了;民国就开始认嘉靖本了,但对明后期版本重视偏低,其重视程度还不如清代精刻本。从总体规律上看,其价值是以年代划分,越早越受重视,时代晚的就差一些。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明末的都是,清代的要康、乾、嘉稀见的才行。现在按照《古籍定级标准》,乾隆末期的都划入第三级了。标准再放宽就到了宣统三年。民国刻书中有很多精品,我估计标准再放宽,就到了民国。因为受到生产技术的制约,民国生产古书是明清生产古书的自然延续,所以古书刊刻,标准下限放到民国很自然。古书有个优点,它是单面印刷,纸张受到损害可以装裱;而现在普通的平装书是双面印刷,纸张破损不易修复。民国的古书刊刻主要集中在抗战以前。抗战以后一直到解放后,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普及,于是线装书的生产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从生产上来说,线装书无法对抗现代化工业生产,因此也后继乏人;从成本上说,线装书比普通平装书要高出约20倍,所以很快被淘汰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很多传统的东西必然受到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