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存的巨大压力迫使人们努力工作,越来越少的时间来安静地阅读、读诗和写信。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朗读亭”的出现,似乎是时代的必然趋势,也是文化的回归,朗读亭能带动人们朗读,碎片化的阅读成为主流。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这并不同于高中时的早晚读,那样的读书总是带有些许的功利色彩——高考,是需要一些背诵的。但是那样的朗读并不是静心的好方法,反而容易让人心浮意乱。赫尔曼黑塞讲过,“真正的教育一如真正的体育,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或许朗读也应该是这样,不带什么追求的,仅为了平复浮动暴躁的内心,从读出的每个字眼里给予这个世界更加冷静的观照。
同样不止我对于朗读情有独钟,不时亦可以看见进入那孤独亭子里纵情朗读的同学,有几位使用朗读亭的学生也乐意与我畅谈朗读的感受。他们大多都是出于自己的兴趣,虽然都是经过其同学的,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从朗读中获得快乐,收获愉悦。“朗读可以让他舒缓心境,领会作者在写书时候的感受。” “我觉得朗读可以更好的提升我的普通话水平,这让我在准备普通话考试的时候更有自信。”一位大四的学姐笑着说。
“我今天读了一首《雨巷》,因为我真的很想去江南看一看”,17级的刘同学回答道,在我问到他的感受时,他的脸上没有羞涩,只有宁静,“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的雨巷’,每次读到这一句,那蒙蒙细雨,那彳亍而行的女子,便由声音带到我眼前了一样。也只有朗读,才有这样立体的震撼。”他讲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