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志趣 » 供应信息 » 收藏品 » 瓷器

战国时期的玉圭,值多少钱?怎么鉴定出手?

  • 发布时间:2019-08-11 18:37:56,加入时间:2019年05月10日(距今1849天)
  • 地址:中国»广东»广州:广州中心
  • 公司:广州广宣艺策划服务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 联系:易经理,手机:18565324760 微信:Y18502060590

圭成为礼器产生于人类对祖先或武力的崇拜,在日常生活中,圭是一种权力的象征,世代相传。出现分封制后,君王制作出形制不同的圭,分给受封人,表示得圭之人拥有对百姓镇压的权力。《周礼》中对圭分封得非常清楚:“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执圭者封土封疆,有国有民。凡持圭有国者,才有生杀大权,执璧者无国,也就没有生杀大权。分封后的诸侯到皇都朝天子时,必须带着那块玉圭,上殿时先将所执玉圭递给皇上,皇上拿出一个叫瑁的玉,瑁与圭对一下,看是否符合,古称为“冒之”。在此仪式中,包含着诸侯向天子表示自己的忠诚守信,天子也通过这一仪式显示自己君临天下的威严。

  周天子为便于统治,命令诸侯定期朝觐,以便禀承周王室的旨意。为表示他们身份等级的高低,周王子赐给每人一件玉器,在朝觐时持于手中,作为他们身份地位的象征。

 真正的玉圭见于商代,有两种形式,一种平首,圭身饰双钩弦纹,另一种尖首平端,近似后代的圭。古文献记载,玉圭是贵族间礼仪来往中使用的一种玉礼器。古史传说三皇之一的舜曾向治水成功的大禹赏赐玉圭,古文献记载贵族在周王即位仪式或朝觐仪式上要献上玉圭,可见玉圭在昭示礼仪制度、维护等级秩序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进入西周,玉圭成为朝廷祭祀的一种礼器,后来又成为一种权利的象征。朝廷在分封诸侯时,常常赐以玉圭,作为统治地方的权杖。获得玉圭的诸侯在封地内掌握有生杀大权。

 玉圭,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周礼春官典瑞》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别。

 深圳立信近期征集到一款辽代北川王玉圭,此玉圭上小下大。正面上方有镏金"礼信"二字,"礼信"二字下方有一小圆孔,玉圭正中下方是镏金古文"北川王之圭"字样。背面上方有镏金如铜钱大小之圆圈,上下左右各一字(镏金),中间为镏金人面兽纹,下方为4排16字(镏金)古文,笔力遒劲。结字严整,图文张弛有度,全幅给人以凝重沉劲之感,结合古朴的玉色,尽显历史遗韵 。

 保持完好,包浆老气,形制之大,雕琢之精,在传世和出土玉圭中均为罕见,具备极大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以及收藏价值。

 玉圭是上古重要的礼器,被广泛用作"朝觐礼见"标明等级身份的瑞玉及祭祀盟誓的祭器。《周礼》记载圭有多种形制、多种用途,现在考古实证材料还不能予以证实,不少问题有待研究。战国以后圭在社会上就不再流行,各代帝王在遵循古制、点缀朝廷的威仪时曾制造过,但绝大多数没有流传下来。今日所见玉圭基本上是商周至战国的作品。清代伪古玉中有少量圭形作品。玉器在古墓中长期与他物相接触而变色,如与水银接角而变黑 、初出土的玉器会变得面目全非,或根本不像是玉,必须经过"盘功"这一关,才恢复玉性。或使玉器变为具有更古雅的色泽、斑纹,名为"脱胎",意思是玉器经千百年后脱胎、换骨成为另一种面貌。旧时所谓盘工,常带有神秘的色彩,古玉器贴身佩挂数年,团长期经受汗脂浸润,衣服摩擦 ,逐渐恢复玉性,又变得晶莹透亮,更显得古雅,价值更高。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