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银币始铸于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清政府拟订了《整顿圜法章程》十条,其中提出银币由造币总厂制造,保留南洋(江南)、北洋、广东、湖北四局为分厂。宣统三年大清银币,是清末币制改革的产物,版别多式,设计新颖,制作精良,在不同的版式中,长须龙、短须龙、曲须龙,大尾龙版本比较稀少。而此枚钱币为曲须龙版本的大清银币。
采用七钱二分为单位。背刻铸蟠龙纹图案。每枚重库平七钱二分,含纯银在流通中按个计数使用。大清银币长须龙壹圆,清宣统三年(1911)天津造币总厂铸。当时清政府欲统一币制,聘请海外高级技师精心设计制造了这套宣统三年大清银币,计有六、七种版式,长须龙是其中之一。新币刚试铸成功,正逢武昌起义,于是大部分新版银币胎死腹中,只留有少量样币。长须龙因背面龙首之须特长而得名,属于试样性质,因图案精致、存世稀少而受人重视。
大清银币”,背面是一条栩栩如生的神龙。在中国,收藏家极其喜欢这枚钱币,因为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在民间传说,“大清铜币”背面的龙,能增加一个人的气运,使其时刻在龙气的保护下,趋吉避凶。所以这枚钱币一直深受收藏家的喜爱.“宣统三年大清银币”,直径:3.8cm,钱币正面上下缘为满汉文“宣统三年”字样,珠圈内铸有“大清银币”四字,左右两边分别铸有长枝菊花纹饰,细节上表现得细腻精美。其文字大气磅礴,厚重雄浑,尽显皇家威仪。整币品相精美,存世数量极度稀少。
古钱币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文物考据价值。另一方面,钱币多使用贵金属或者白银制造而成,本身具有不凡的高贵价值,又不可再生、图案雕刻精美、文字书写清秀有力,内容极为耐人寻味,银光闪闪、品相完整的钱币更具有一定的保值和升值空间,因而其艺术收藏价值更是无法估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