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氮染料(azo dyes,偶氮基两端连接芳基的一类有机化合物)是纺织品服装在印染工艺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合成染料,用于多种天然和合成纤维的染色和印花,也用于油漆、塑料、橡胶等的着色。在特殊条件下,它能分解产生20多种致癌芳香胺,经过活化作用改变人体的DNA结构引起病变和诱发癌症
在染料分子结构中,凡是含有偶氮基 (—N=N—)的为偶氮染料。采用重氮化、偶合反应 由中间体制得。由于合成方法简单,结构多变,因而是染料 中品种最多的一类,约占合成染料 品种的50%以上,在应用上包括酸性、冰染、直接、活性、阳离子等染料类型。广泛用于多种天然和合成纤维的染色和印花 ,也用于油漆、塑料、橡胶等的着色
有一部分含有偶氮结构的染料在经过裂解后有可能产生以上24种致癌芳香胺。这样的染料是被欧盟禁止使用的。这些禁用的偶氮染料品种数占全部偶氮染料的7%-8%左右,具体是经还原会释出法令指定的20多种芳香胺类的偶氮染料,其有100种以上。而并非所有含偶氮结构的染料都被禁止。
这些用受禁偶氮染料染色的服装或其他消费品与人体皮肤长期接触后,会与代谢过程中释放的成分混合,并产生还原反应,形成致癌的芳香胺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会被人体吸收,经过一系列活化作用使人体细胞的DNA发生结构与功能的变化,成为人体病变的诱因。
折叠禁用
受影响的消费品包括:成衣、家居布料、椅盖、儿童座椅、皮革衣服、丝袜、鞋类、皮带、床铺、面具、假发、假眼睫毛、手镯、表带、眼镜框、耳筒、绷带、运动用品之盖面、卫生用品等。在荷兰和一些其他欧盟国家,受限制的消费品不及德国广泛,主要包括:衣物、鞋履及床上用织品如床单、枕袋等。
自1994年7月15日德国政府正式在《食品及日用消费品》法规中禁止使用某些偶氮染料于长期与皮肤接触的消费品,世界各国的染料界都在致力于禁用染料替代品的研究。随着各国对环境和生态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许多国家和地区已连续发布禁用偶氮染料法规。荷兰政府也于1996年8月制定了类似的法例,法国和澳洲也草拟了同类的法例,中国国家质检总局亦于2002年拟草了"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要求"的国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