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即买酒也,买酒亦是。
酒的酿造工艺精妙绝伦,酒的味道使人垂涎欲滴,酒的清澈使人留连忘返。
卢克莱修说:“当酒浸入身体时,四肢变得沉重,两条腿迈不动,索索发抖,舌头打结,神志不清,目光游移不定,喊叫,打噎,争吵。
”贺拉斯又说:“圣贤纵酒作乐,也会表现出忧虑并暴露内心秘密。
”由此可见,酒又是一种催化剂,一种情绪的催化剂。
通过饮酒,平素深藏于心底的快乐忧愁都一一迸发出来。
贺拉斯的另一句话如是,李太白举杯邀明月
“再强的智力也敌不过酒力。
”讲的大概就是这种可贵的催化作用。
“酒能削弱人的自制力,所以有人酒后狂笑不止,也有人痛哭不已,更有人口吐洋语滔滔不绝,也许会把平夙不敢告人之事吐露一二,甚至把别人的隐私也当众抖露出来。
令人难堪的是强人饮酒,或单挑,或围剿,或投下井之石,千方万计要把人灌醉,有人诉诸武力,捏着人家的鼻子灌酒,”这是梁实秋先生的话。
当重读此言,我每每觉得,在酒面前,每一个人,哪怕像我这样滴酒不粘的人,也会被莫名地催化,乃至于会被感化。当客户走进自己的店铺时
因地、因时、因事、因人就因地因时制宜而言,当地菜配当地酒是不会错的黄金法则,即在意大利餐厅点意大利酒,在西班牙餐厅点西班牙酒。
大概就是在这样的感化下,才有古人所云“文王饮酒千钟,孔子百觚”这样的结果,大概就是在这样的感化下,桑贝尔才会在饮酒间将恺撒大帝的计划和盘托出。
饮酒之致,妙在品酒的性情上。
清人程世爵撰有《笑林广记》一书,收《酒品》一文,文曰:“人事皆有品,惟酒品不一。
花间月下,曲水流觞,一杯轻醉,酒入诗肠,此之谓儒饮,如雅人蕴藉一般。
二三良友,月夕花晨,名姝四座,低唱浅斟,此之谓仙饮,如瑶池醉月一般。白银大瓮贮名酒
礼席丰筵,繁文缛节,终日拘挛,惟恐僭越,此之谓囚饮,如拘禁罪囚一般。
杯不厌大,酒要满斟,持筹呼马,大肆鲸吞,此之谓驴饮,如行路渴驴一般。
冠袍带履,坐分昭穆,让箸举杯,纳身轨物,此之谓葬饮,如衣冠敛葬一般。
倒地谩骂,呕哕成渠,僵卧不醒,人事不知,此之谓尸饮,如饿莩倒卧一般。
”儒饮,仙饮,囚饮,驴饮,葬饮,尸饮,种种,饮酒的学问居然如此之大,恐怕是连许多饮酒人也是浑然不知也未曾注意过的,其实这才是它的乐趣所在。唱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
要说奇,到有件怪事,暴风雨后有许多麻雀死在墙下。
真正的饮酒人,就应该是酒席上的得道中人。
让人觉得有意思的是,饮酒有酒礼。
传说,钟毓和钟会幼时,一次,都以为父亲睡着了,遂邀约偷喝酒。
其实父亲并未熟睡,不过是想窥视他们兄弟二人偷喝酒时的情状。
父亲发现,毓喝酒,“拜而后饮”,会则“饮而不拜”。
于是各问其缘由。
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而会则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这个典故很有趣,言外说明古人饮酒时都讲究一定的礼节。
这种礼节,使饮酒成为一种仪式。
于是,饮酒也便成为一种庄重的活动,不能失礼。
这种礼节,使饮酒成为文明进程或文化氛围的一部分。
如今,彝族,苗族等少数都还保存着酒礼这一习俗。
比如彝族饮酒时唱《酒礼歌》,苗族给客人喝拦路羊角酒,都是隆重的礼节。
可以说,在饮酒活动中,酒礼是一种秩序,由于有种种约定,也算是一种无形的规则。
杜康葡萄酒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仲夏端午。
端者,初也。
”清·宝廷《五日读(离)》端即初始,午乃十二地支之一。
原来端午只意味着每月初五日。
由于“五”与“午”同音,因此,端五又叫“端午”,后来特别将五月五日称为端五。今年啤酒节同样是45种世界名啤,美国百威、丹麦嘉士伯、德国柏龙、德国贝克、英国纽卡索、日本朝日等世界啤酒十强中的9家都在其中。现在则不必非得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