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豫之门通过底足鉴定瓷器
古玩行内有句鉴定方面的俗话:“玉看皮瓷看底”,这句话的意思是玉器鉴定主要看色皮,比如和田玉表面附着的一层带有颜色的表皮。而瓷器鉴定,就要看其底部。比如底足的鉴定,就是瓷器鉴定环节中重要的一环,其结论对于真伪和断代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依据,这也是为什么作假者往往需要老底新接的原因之一。瓷器底足该怎么看?下面为大家盘点总结。
1.胎骨质地
胎骨(底足)洪武前颗粒较粗,胎大多呈白中泛灰,胎骨有小孔隙,而永乐后胎骨相对比以前的要细白一些,无论胎质怎样,看上去绝不生硬,有自然熟透感,使人感到胎质粗细不干燥,有无氧化物都自然,手感不重又不扎的那种润腻不涩的胎质感。
2.削足方式
景德镇的瓷器多是在挂釉以后方将器足削去。相反,日本瓷器都是在全部成形后再挂釉。所以细看江西瓷的外足釉与坯的分界,釉是以锋利的切线断然而止的,这一点与日本制品迥然有别。古瓷中明代制品多留有削足的痕迹,而清代所作除劣等品外,大都在切削过的足端用濡笔或布加以揩拭,因而足底面总是带有一种柔软、滑润之感。试看清代瓷器中有仿明代制品很相似的,但从未见有模仿这种削足之癖。有时虽然很难用肉眼判断,然而如果用放大镜一看便可大体了然。当我们鉴别明瓷与清瓷的时候,固然一般都可由它们的器形、釉色以及图样等各方面综合来看,不过有时也会陷于迷惑而莫知所是。此时如能注意一下这种削足之癖,便会成为鉴定上的一个有力线索。
3.护胎釉
护胎釉通常添加芝麻色的植物灰,可以保护素胎,便于均匀上釉。乾隆和现代伪作天球瓶的圈足处护胎釉差别很大,乾隆的护胎釉经过高温氧化,闪闪发亮,而赝品根本不见有芝麻色护胎釉。
4.胎土痕迹
老的胎土中有含砂粒的“硬”感觉,手拉坯形成大小、深浅不一的旋纹会留在器物的内壁。赝品的胎有人工和机制二种:人工拉坯的胎没有竹刀修胎的痕迹(因是用铁刀修胎),机制胎的连手拉坯旋纹都看不见,而且胎土紧密,含粉状,无含砂粒的感觉,呈“软、湿”的状况。
5.瓷片研究
研究瓷片的好处(优势)之一是能非常真切地观察古瓷的胎。由于是残片,其断面便将器胎的所有信息暴露无余,包括胎的厚度、呈色、气孔状态、颗粒状态、胎质纯度、杂质状况、吸水性能、硬度等等,这些器胎信息在不同时代、不同窑口都有或明显或细微的差别,这是瓷器鉴定的一个重要视角。
而这些信息却是整器难以完充分披露的。整器基本为釉层包裹,只在器底接触面(外底、足端处)及漏釉缩釉处显露“冰山一角”,且这些有限的“露胎处”披露的往往不是瓷胎的真实信息,而常常是“假象”——往往是陶衣(化妆土)、氧化层(火石红)、酸碱腐蚀层、霉斑污染层、污物堆积层等等,不是真正的胎色。
当然,如果只看瓷底的话同样是无法完整地对一件瓷器进行鉴定,瓷底的辨别方法也只是鉴定的手段之一,不可以偏概全,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提升自身,对瓷器鉴定时需要多上手多对照各种特征,谨慎出手收藏。
如有藏品要出手,请私信联系我发送藏品,后台看到后会第一时间联系您。
征集范围:
1: 名家字画书法(历代名家书画、水墨画、古代字画、近现代字画、书法、油画)
2: 历代瓷器(唐、宋、元、明、清近现代瓷器、官窑瓷器、高古瓷、清三代瓷器)
3: 翡翠玉器(唐、宋、元、明、清近现代玉器、高古玉、和田玉、当代名家玉雕)
4: 明清家具(明清家具、红木家具、黄花梨家具、紫檀家具、古典、硬木家具类)
5: 古钱币杂项(田黄、鸡血石、名家篆刻及印石、文房四宝、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名人信札、造像
艺术、中国历代钱币、珍稀邮票、紫砂及茶道具、青铜器(有来源证明)、金银器物等)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