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林森大道东南钢材物流园&海峡机械园东区1-1号
从“三低一高”到“高精尖”
作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金属材料,钢铁工业的发展与国家进步的脚步密切相关,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70年的时间,中国钢产量急速增长。据统计,自2014年,中国粗钢产量突破8亿吨大关之后,至今一直保持在8亿吨以上的规模,牢牢占据着世界粗钢年产量的“半壁江山”。
钢铁工业的发展为国计民生提供了基础。离开了钢铁,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纵横交错的铁路和公路等就无从建设。可以说,钢铁工业对我国的基本建设、国防工业、装备制造业等,都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与推动作用,有力推动了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而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钢铁工业也进入低增长、低价格、低效益和高压力的“三低一高”新常态。因此,中国钢铁也需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在经历了转型和升级之后,钢铁行业也在不断“瘦身”和变化。
自2016年以来,钢铁累计压减粗钢产能1.5亿吨以上,提前两年超额完成了“十三五”确定的上限目标。合计取缔地条钢企业700多家,取缔产能1.4亿吨。粗钢产能利用率由2015年的70%提升至80%以上,已基本进入合理区间。
同时,随着中国钢铁工业的不断进步,中国钢铁工业工艺技术装备已经跻身世界水平。过去钢铁那种“傻、大、黑”的形象已发生变化,与环境和谐共生成为了新的趋势。此外,一批高端钢铁产品更是打破了国外垄断,占据了高端用钢的高点。
对此,李布表示,对于中国钢铁工业而言,虽然面临转型的压力,但是,现在仍然处在一个机遇期。“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中国有一定的追赶空间。另一方面,当前,我们的装备水平以及钢铁质量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差距,因此,未来我国钢铁行业将在质量方面要求得更高,用以满足未来参与高精端领域竞争的需求。”李布说。
借力“一带一路”走向全球
70年来,中国钢铁工业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及各部门对钢铁材料的需求、为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中国钢铁产业在探索“走出去”方面也是“硕果累累”。
1992年,首钢收购秘鲁铁矿成立了首钢秘鲁铁矿公司,从事铁矿开采。
2007年,鞍钢收购了金达必金属公司12.94%的股份,成为国内钢铁行业第一家参股国外上市矿业公司的企业。同年,宝钢与巴西淡水河谷合资成立的宝钢维多利亚钢铁项目开始启动,成为宝钢首个海外投资项目。
2016年,河钢集团收购濒临倒闭的斯梅代雷沃钢厂,不仅让斯梅代雷沃钢厂恢复了活力,更带动了整座城市的发展……
诸如以上中国钢铁“走出去”的行动不胜枚举,而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一带一路”倡议顺利实施,也将促进中国钢铁更好地“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