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前全国每6人中就有一名老年人,到2040年将是3:1
2、老年人患病率高于普通人群,对医疗服务依赖性更强
3、小病大治、长期压床,大型医院资源更为紧张
4、养老床位大量空置,很大原因是医护配套的欠缺
5、医养结合已成为近期政策重点方向之一
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卫计委、民政部、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住建部等九部委《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五大重点工作方向:
2016年4月8日,民政部、卫计委联合发文《关于做好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许可工作的通知》;2016年4月11日,卫计委、民政部公布《医养结合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共计36项,未来医养结合将逐步落地。
对医养结合的认识
1、“医”是基础,“养”是核心
2、以“行动自由度”来划分客群
3、不同阶段的老年群体对“医”和“养”的需求不同
随着身体状况的变化,老年人群对医护的需求是不同的,是多样化、持续性的医养服务体系。
4、多彩的生活与医疗安排同样重要
老人自尊心更强,希望能掌握生活选择权,而非将老年人区别为特殊人群对待,否则将降低老年群体的“快乐指数”。
5、医养模式
不同模式的医养结合项目,其医与养的定位各不相同。
(1)以医为主
医养结合项目中,以医为主的模式,通常以医院为依托,面向刚需老人提供专业照护功能。
社村通医护工作站系统适用于以医为主的养老机构,覆盖养老机构内的医生、护士、药师、技术等工作内容,结合机构养老的护理理念和流程,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
系统细分为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药师工作站、技师工作站,护士与病患、医生与病患以及医生和护士等角色之间均可实现无缝切换,帮助医护人员改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果、提升病患满意度。
(2)以养为主
医养结合项目中,以养为主的模式,通常以养老社区/公寓为依托,配套二级及以下医院,满足社区老人日常看病和急救的需求。
社村通居家养老系统主要是为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的老人服务,这部分老人大多数是自理型老人或部分需要护理的刚需老人。他们运用一系列智能设备(如老人机、腕表、无线传输的健康检测设备)实现与子女、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的信息交互,老人在家就可以挑选、享受专业化的养老服务。
老人佩戴智能设备,系统可实时跟踪记录老人健康信息,为老人建立档案数据库;系统支持老人在线就医、预约就医以及医疗咨询等;系统还会提醒老人准时吃药和平时生活中的各种健康事项。
当老人摔倒或走出预设范围时,与系统对接的智能设备就会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当老人饮食不节制、生活不规律而带来各种亚健康隐患时,系统也会第一时间发出警报;最重要的是,可以在老人身上安装GPS全球定位系统,子女再也无须担心老人外出后走失。
(3)医养并重
医养结合项目中,医养并重的模式,通常包括一个持续护理的社区以及一家以康复、老年病等为特色的三级专科医院。两者功能互补,并具备较好的转诊机制。
社村通医养结合系统以基本养老服务为基础,以医疗服务为重点,在做好老年人生活照护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临终关怀服务的质量,突破了一般的医疗和养老分离的状态,实现老人"一边养老一边医疗"的愿景。
平台业务功能即包含了养老机构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也融合了医疗康复服务,是将康复医疗和生活照料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