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杏菌核病、杏炭疽病、杏黑斑病、杏白粉病特效药
一、杏菌核病
(为害症状):侵染初期果面生褐色病斑,后扩及全果,病果萎缩变绿褐色,干瘪后悬挂树枝上形成褐色僵果,用手摸僵果后有清香味。
(发病规律):此病以菌核在病果内越冬,4月中下旬产生子囊盘,以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
(防治方法):
1、彻底清除僵果。
2、用《靓果安倍+《大蒜油》1000倍+《沃丰素》600倍+有机硅喷雾3次,每次间隔5天左右,严重的可复配相应化学药。
二、杏炭疽病
(为害症状):主要危害果实,发病初期,出现褐色小点,扩展后成凹陷的红褐色斑。病情严重,果实腐烂变褐或干缩,上生粉红色小点。
(防治方法):
1、杏园注意排水,降低湿度,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
2、结合冬季修剪,清除病枝病果僵果,集中烧毁。
3、预防:抽秋梢时可用《靓果安》300倍+《沃丰素》600倍喷雾,能够使秋梢尽快老熟,提高抗性。在暴风雨来临后可用《靓果安》150倍+《大蒜油》1000倍全园喷雾。中草药制剂靓果安由20多味中草药螯合提取,
对作物亲和无药害,在杀菌基础上营养复壮树体,修复受损组织,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病菌入侵。
4、治疗:如果发生炭疽病危害,用《靓果安倍+《大蒜油》1000倍+《沃丰素》600倍+有机硅喷雾3次,每次间隔5天左右,严重的可复配相应化学药。
三、杏黑斑病
(为害症状):叶、叶柄、嫩枝和花梗均可受害,但主要为害叶片。症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发病初期叶表面出现红褐色至紫褐色小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定形的暗黑色病斑,病斑周围常有黄色晕圈,边缘呈放射状、病斑直径约3-15毫米。后期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泡子盘。严重时植株下部叶片枯黄,早期落叶,致个别枝条枯死。另一种是叶片上出现褐色到暗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轮纹斑,其上生长黑色霉状物。
(发病规律):该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枯枝或土壤中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开始侵染发病,7-9月为发病盛期。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扩大再侵染。发病与气候有关,降雨早而多的年份,发病早而重。管理粗放的果园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果园管理 增施有机肥,微生物菌肥《奥土沃》,合理灌溉,增强树势,科学修剪,调节通风透光度,注意排水,保持果园适宜的温湿度,秋末冬初结合修剪清理果园,将枯枝、落叶、及时清除并且消毁。
2、因地制宜的选用优良抗病品种。
3、治疗方案:
喷雾:靓果安150-300倍+沃丰素600倍+大蒜油倍+有机硅喷雾。
灌根:青枯立克150-300倍+地力旺300倍+沃丰素600倍灌根毛细根区。
在高温高湿的病害高发期或病症初现时,可提高中(草)药靓果安的浓度至100-150倍,连续喷雾2-3天,病情严重的可再复配相应化学药。一把控制住病害的蔓延;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四、杏白粉病
(为害症状):主要危害果实和叶片。受害果实从5月份开始表现症状,在果面上形成直径约1厘米大小的病斑。病斑圆形,其上有一层白色粉状物,即分生孢子。叶片受害后,在叶背面出现圆形白色菌丛,严重时菌丛覆盖全叶。受害叶生长受影响,叶片呈波纹状。秋天,在受害叶片的菌丛中还能见到黑色小粒点,即为病菌的子囊壳。
(发病规律):病菌以子囊壳及芽鳞内的菌丝越冬。翌年产生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进行初次侵染,以后,菌丛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造成病害蔓延。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加强果园管理,清扫落叶病果,并将病果带出果园外,集中烧毁。
2、药物防治::用《靓果安倍+《沃丰素》600倍+《大蒜油》1000倍+有机硅喷雾3次,每次间隔5天左右。
中药制剂特点:
标本兼治,药肥双效(防病治病的同时营养复壮株体),无抗药性,可连续使用,无毒无残留,不影响绿色有机标准,任何时期均可使用,安全性高。
(杏菌核病专用药,杏炭疽病专用药,杏黑斑病专用药,杏白粉病专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