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锭,始自汉代,其后各代皆有铸造,但流通不广。至明代盛行,但不是国家法定银锭货币。至清,始作为主要货币流通。
银两是法定通货,不仅民间交易收藏使用,官府收纳地丁捐税也使用,由此形成银两制度。
在中国货币史上,正式把金银称作“元宝”,始于元代。不过,早在唐初开元通宝行世时,民间就有取其硕大、贵重之意,旋读为“开通元宝”的。
清朝的银两多以马蹄形的元宝出现,故亦称为宝银。经过熔铸,又可分为大锭、中锭、小锭,通称银块或银锭此外还有碎银。
近日,众信国际有幸征得“宣统三年银元宝”一件,长8.5厘米,宽4.2厘米。
该银元宝双耳平齐,船肚微微下陷,并铸有“宣统三年”字样。银锈自然,包浆入骨,品相完好。
由于历经岁月沉淀,元宝表面有大小不等的蜂窝状气孔。元宝整体厚重感强,银白色光亮中泛灰,色泽温润而沉稳自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