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向善:一场科技与哲学的“跨界”对话

  • 发布时间:2020-03-10 13:49:23,加入时间:2018年10月24日(距今2049天)
  • 地址:中国»安徽»合肥:合肥市高新区创新产业园1期C3栋2层
  • 公司:安徽大德中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 联系:傅,手机:18130090723

人类能否把控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又是否将与人工智能一起携手进化向善?
同样的问题,在科学家与哲学家的眼中,答案或许两样。近日,围绕人工智能和技术伦理的现实交集,不同领域的专家展开了一场讨论。

谈技术:人工智能的“普适性”增强
用传感器收集湿度、温度、光照度等数据,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升黄瓜的单位产量,可以媲美有丰富经验的农业专家;用人脸识别技术打拐寻人,可对人脸成长变化进行模拟建模,帮助多年前走失的儿童认亲……
由腾讯社会研究中心主办的腾云峰会上,科学家与来自哲学、人文领域的学者共同展望了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各行各业的趋势。在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看来,“数字故宫”就是在探索把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落地于博物馆,与文物保护管理、传承利用结合起来,让文化遗产跟越来越多的人群建立联系。

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甚至可能创造一个虚拟世界,供人类“试错”。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王飞跃说,人工智能有望让人类实现“在虚拟世界吃一堑、吃多堑,在现实世界长一智”,通过实与虚两个世界的平行秩序去创造未来。

谈发展:还远未达到真正的智能围棋、游戏领域,人工智能已经“碾压”人类。随着量子计算的发展,人工智能如虎添翼,是否会超出人类控制?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的疑问,代表了不少人的“焦虑”:“如果可能出现弗兰肯斯坦式的怪物,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它,是不是现在就要采取一些防范措施?”
但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家看来,大众想象的“强人工智能”目前仍非常弱。
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张正友说,人工智能现在能做的事情,只是把知识转换成另一种知识,而真正的智能应该超越知识,在不确定的情况下知道如何去解决问题。换言之,人工还远未产生真正的智能。

谈伦理:用足够的智慧迎接新技术
相比科幻电影中的“终结者”,人工智能带给人类社会的冲击,可能更早出现在传统伦理方面。比如,公共治理领域该如何应用智能技术。
“从伦理角度来说,如何给它设定一个边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国平发问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永谋认为,将智能技术用于公共治理领域,可以提高社会运行效率、提高公众福祉,但也存在智能治理沦为智能操控的危险,因而必须运用技术治理理论来研究智能治理的基本机制。
社科院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段伟文提出,以“有针对性的‘技术-伦理’改进”作为破题之解。他表示,通过人文学者与科技专家的对话,实现价值诉求与技术需求之间的“转译”。“未来,人类和机器都要相互理解对方的缺陷,并进行协同进化,这样才能分担责任。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