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采用翻砂工艺铸造钱币。每当钱局开始铸币时,首先由钱局工匠手工雕刻制成祖钱(雕母),然后再以祖钱翻铸若干母钱,后再用母钱来翻铸普通子钱。因此,雕母都是孤品,即便近似版也不可能多。母钱的制造量稍多,但经历上百年的历史变迁,现存量极其稀少。清代雕母、母钱铜质精良,制作精美,完全符合现在收藏家的审美观点。从各大拍卖会的成交可以看出,极美的雕母和母钱是收藏家的喜爱。尤其是精品清代雕母,未来的上涨幅度不可估量。乾隆、嘉庆、道光朝的铜钱主要是小平和小平大样钱,因此流传至今的母钱主要是小型母钱。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在位共计六十年,乾隆铜钱的铸期时间长,铜钱铸造量十分巨大,因此乾隆母钱存世量较多。嘉庆1796年—1820年在位,共二十五年,道光1821年—1850年在位,共计三十年,两个时期铜钱铸造量也相当可观,母钱存世量也较多。道光在位时间远远少于乾隆,但乾、嘉、道三朝中道光母钱的现存量较大,其主要原因是道光时期钱局的管理在这三朝中较乱,雕母、母钱、样钱流出的数量较多。
清代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制钱看起来十分相似,实际有较大的变化。乾隆和嘉庆制钱比较薄,铜质稍好。道光制钱厚度有所增加,但铜质稍差。因此乾隆和嘉庆的母钱普遍偏薄,道光母钱稍稍厚一些。乾隆和嘉庆母钱仍然有清代早期母钱的影子,道光母钱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风格直接影响到咸丰朝的母钱风格。
同治1862年—1874年在位,期间铜料、人工大幅上涨,政府减少了铸钱的数量,因此钱币市场上同治制钱的数量非常少,其母钱更是难得。
光绪1875年—1908年在位,铸钱时间较长,并且降低了制钱的质量,增加了铸造量。光绪制钱虽然数量较大,但大多制钱直径小、重量轻。加之光绪朝距离现在时间较近,母钱容易保存下来,因此光绪母钱的现存量较大。
宣统朝时间短,且机制币盛行,仅仅象征性地铸造了少量的制钱,因此宣统母钱的现存量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