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共享经济”的东风,共享充电宝成为继共享单车后另一个被资本追捧的对象。自今年3月份形成“风口”以来,一度发展得红红火火,但半年后,共享充电宝行业似乎在近期迎来第一个寒冬,有的共享充电宝企业甚至已经“断电”。
共享充电宝正是利用当下人们依赖智能手机的心理,迅速席卷市场。有分析人士认为,充电宝之争归根结底是场景之争,谁能掌握最多的点位,掌握核心商户,最后才能“剩”者为王。
从市面上共享充电宝分布的使用场景来看,目前共享充电宝的应用领域基本上有三种场景:机场、火车站和地铁等大场景;商场、电影院、餐饮、酒吧和游乐园等中型场景;以及主打置于桌面小型场景。
“很多企业认为小场景市场大,但事实上大中场景要比小场景的商业价值大。未来专注于小场景的玩家,早晚会被淘汰。”未来会有更多的玩家进入大场景的争夺中,同时,不同场景使用不同的充电解决方案一定是趋势
共享充电宝回本周期短,以此吸引资本的大量涌入
共享充电宝,为什么能成为资本的宠儿,这与被市场看好的盈利模式不无关系。目前共享充电宝的盈利模式主要有四种:
一、租赁费用:1小时内免费,超过1小时,按每小时收费;
二、押金:租赁前交付押金(部分退出信用免押金服务)归还后,可申请退还押金;
三、广告收入:屏幕和充电宝承载的广告收入;
四、周边产品售卖:数据线等售卖服务。
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来看,每次充电一小时收费1元钱,一个不足百元的充电宝可以反复循环使用近800次。假设充电宝一天就借出去2个小时,每天收入2元钱,在不计算前期营销、柜面租金等成本的条件下,仅租赁费用来算的话,一部充电宝回本时间大概在两个月内,这让共享充电宝行业的盈利模式看起来不像是个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