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变釉最早可追溯到隋代,安徽淮南窑青瓷曾出现紫翠色的窑变。后世亦偶有出现南宋周辉《清波杂志》载:“饶州景德镇,陶器所自出,大观间有窑变,色红如朱砂“。
窑变釉即器物在窑内烧成时,由于窑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出窑后呈现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由于其出现出于偶然,形态特别,人们又不知其原理,只知于窑内焙烧过程变化而得,故称之为“窑变”,俗语有“窑变无双”,谓其变化莫测,非常精致。
烧造瓷器,凡在开窑后发现不是预期的形状或釉色,以至于传世瓷器有时发生特异的情况者,都可说是"窑变"。《稗史汇编》说:"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谓窑变。"总而言之,窑变大致可分为变形、变色、变质等数种。
清代唐英《恭进上传及偶得窑变瓷器折》云:“奴才在厂制造霁红瓷器,得窑变圆器数件……虽非霁红正色,其釉水变幻,实数年来未曾经见,亦非人力可以制造。故窑户偶得一窑变之件,即为祥瑞之征,视同珍玩。”窑变色在清代被视为祥瑞,经苦心钻研,雍正时御窑已能通过控制配料和窑炉火候、氛围,人工烧造出精美的窑变釉色,但烧制难度较大颇为珍罕。
窑变釉为雍正官窑器创新品种,从仿钧釉中演变出来,采用二次或多次上釉过程烧制。因釉料中的不同金属元素窑烧时自然结合而成,颜色斑斓奇幻,以紫红色为主。雍正十三年(1735)唐英著《陶成纪事》所载五十七种釉色,包括了这类窑变釉。
窑变釉也是一种艺术釉,变化最多,色彩最丰富,形态也最复杂。它的最初出现完全是偶然的,人们按一定的配方,制成某些釉料,施于制品入窑焙烧后,产生了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颜色和形态:有的象夕阳晚霞,有的象秋云春花,有的象大海怒涛,有的象万马奔腾……
《唐英瓷务年谱长编》中记载,唐英于雍正七年三月,“派厂署幕友吴荛圃调查钧窑器釉料配制方法”,成功烧制出这一品种,并多次奉命烧造,足见雍正帝对窑变釉的偏爱。本品其釉色斑斓无比,红紫交融于身,纵横变化,灿若晚霞,无有穷尽。此等虚幻奇诡之景,全赖窑火造就,可谓瑰丽天成,属雍正御窑窑变釉器物之佼佼者。
我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古代遗产更是现在所无法模仿及比拟的文化艺术。窑变釉的传承及遗世更是深受许多收藏者的喜爱。窑变釉瓷器各式各类,欢迎藏友们相互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