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元起源于15世纪,始铸于欧洲,俗称“洋钱”“花边钱”或“大洋”,是银铸币的通称。银元是舶来品,它初入中国,大约是在明朝,但大量流入,则在清乾隆年间以后。市面上有像三帆银币、竹子银币、甘肃造袁大头等一些发行较少的银元。其中流传最广、存世最多的银币品种可数袁世凯头像银币,俗称“袁大头银元”。一提到银元收藏,也不得不提“袁大头”。所谓的“袁大头银元”是指在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为了解决军费和提高个人政治地位而发行的银元货币,因这些银元铸有他的侧身图像而得名。
“袁大头”签字版是由天津造币总厂意大利籍总雕刻师路易·乔治(Luigi Giorgi)设计制模,币面加注其名字缩写。西方国家在币面加注雕刻师名字是传统,而民国财政部坚持钱币上只可标示汉字的国粹主义,量产时将签字铲除。因此,签字版系列仅存试样,每种面额均留存甚少。
“袁大头”代表了中国近代的货币文化,反映了我国近代历史、经济、金融的兴衰和沧桑,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也有一定的保值和升值功能。并且这枚银元也是由他发行的,首先银元值钱的其中原因在于它和人民币不同,它从外国的传入期是由清朝开始袁世凯为了解决在辛亥革命后的军费问题以及个人地位提高的重要途径,从这里来说虽然他不受到欢迎但是银元背后的历史价值是不容小窥的。
三年袁大头除了稀少外,它的外观与其他年份的袁大头也有区别,三年袁大头正面是袁世凯侧面像,上面刻有“中华民国三年”字样。“年”字后面没有“造”字,其它版本的在“年”字后面都有“造”字,三年版“民”字中有一“点”,而其他版本上并没有。正因为这些,所以三年袁大头的收藏意义才重大。更为稀缺的是,民国三年袁大头中的英文签字版跟苏维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