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堵漏公司对底板渗漏水的防治措施总结
一、底板因砼施工原因渗漏水的防治措施
1、混凝土级配不合理,和易性特别是抗渗性能存在问题,或采用的膨胀剂和抗裂纤维的性能质量存在问题,防水堵漏公司给出以下预防措施:
a、设计未按规定采用抗渗混凝土级配或虽已采用抗渗级配但抗渗等级不合理,应根据静止地下水位的深度确定抗渗等级。
b、根据混凝土构件的厚度、深度、强度、钢筋的密度、气温高低、运送距离、砂石粒径、水泥品种、泵送方式等因素进行试配比后确定一种和易性保水性可泵性好,不易产生离析的级配,可有效减少麻面蜂窝等缺陷。
c、膨胀剂选型要慎重,尽量不选用膨胀性能较差的UEA、HEA、TEA、AEA等一个膨胀元的膨胀剂,而应选择有三至四个膨胀元的高性能膨胀剂,泵站添加时有专人旁站监督,避免少加错加漏加和故意不加等。
d、抗裂纤维宜选用9~12mm长的聚丙烯纤维,抗拉强度较高且易于搅拌均匀,使用中需防被调包而掺用其它纤维,或少掺甚至不掺。
2、大体积混凝土采用普通混凝土级配,或虽已采用大体积混凝土级配甚至采用了高性能混凝土级配但仍按普通混凝土施工和养护,防水堵漏公司给出以下预防措施:
a、一般面积较大厚度超过800mm的混凝土原则上就判定为大体积混凝土,需采用有别于普通混凝土的级配,因为普通混凝土水泥含量较高,又往往是高水化热的普通水泥或硅酸盐水泥,浇筑完成后会释放出大量的水化热,至使构件内部温度很高,内外温差很大,进而产生表面裂缝。
b、选择低水化热的水泥品种,并添加超细矿粉等外加剂大量减少水泥用量,配制成高性能混凝土。
c、对大体积混凝土实行保温法施工,严禁在内外温差小于25℃之前浇水养护(在浇筑之前需设置测温计)。因为浇水降低了表面温度使内外温差更大,更容易产生裂缝,只能在二次振捣二次抹面完成后覆盖薄膜和麻袋,如果覆盖一层薄膜一层麻袋温差仍大于25℃,则需再增加一层麻袋。覆盖薄膜或麻袋均需搭接8~10cm。
3、混凝土施工时存在漏振和大量的冷缝搭接现象,防水堵漏公司给出以下预防措施:
a、针对漏振现象只要挑选责任心强施工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主抓振捣工作,同时加强监督和管理,就能有效避免。
b、冷缝搭接现象主要是因为混凝土供应断断续续,至使后批混凝土到时,前面浇捣完成的混凝土已终凝,再次插入就会损坏前批混凝土。
c、还有一种冷缝搭接现象主要是因为混凝土浇筑时工作面拉的太长,等第二次回过来浇筑时,批已过了终凝时间。
d、针对冷缝搭接现象有三个方法可有效减少,一是尽量缩短工作面,二是确保混凝土连续供应,三是在前批混凝土终凝前先用塔吊或泵车搭接一小部分混凝土。
4、未采用二次振捣二次抹面工艺,防水堵漏公司给出以下预防措施:
基础底板、地下室外墙板、地下室顶板等均应采用二次振捣二次抹面工艺。因为目前大量采用商品泵送混凝土,骨料粒径小,坍落度高达16~22cm,含水量很大,需等次振捣抹面结束数小时,混凝土充分自然沉积并析出多余水份后再进行二次振捣二次抹面,可使成型后的混凝土密实度更好,收缩裂缝更少,大幅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能。
5、养护措施不合理或养护期太短,防水堵漏公司给出以下预防措施:
a、基础底板如果是厚度小于80cm的普通混凝土,则在混凝土终凝后需覆盖薄膜并浇水养护,如果气温低于或接近5℃则需另加盖草包或麻袋。
b、如果基础底板厚度大于80cm且采用高性能混凝土,则在混凝土终凝后不仅需覆盖薄膜而且需加盖草包或麻袋,如果混凝土内外温差大于25℃,则需再加盖一层草包或麻袋。大体积混凝土或高性能混凝土在温差小于25℃前严禁浇水。
c、基础底板养护时间一般不少于14天。
二、底板结构裂缝渗漏水,防水堵漏公司给出以下预防措施:
1、地下室底板超过一定的长度如60米未设沉降缝或变形缝进而产生结构性裂缝:
地下室基础底板总长超过60米时按规定设置沉降缝或变形缝。
2、不均匀沉降引起的结构性裂缝,如主楼与裙房是未设沉降缝的整体地下室,但桩基不在同一持力层:
如果主楼与裙房的桩基不在同一持力层,则应设沉降缝或变形缝断开。
3、抗拨桩或抗浮措施不合理引起的结构裂缝:
a、抗拨桩的抗浮力在枯水期时应大于结构自重与地下室周边回填土的压力之和。
b、抗拨力不足时,除应及时回填土外,基坑外降水措施暂不停,尤其要有突降大雨时的应急排水措施(基坑外安装一定数量的自动水泵,紧急情况下自动往地下室内抽水)。基础底板如有管井暂不能封堵。
c、抓紧上主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