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板画是瓷亦是画,它是陶瓷工艺摆脱纯工艺,融入文人绘画而形成的陶瓷新门类。与纸帛等材质的绘画作品相比,瓷板画具有独特的细腻质感,其平整光洁的形式更显出高雅纯净。
收藏界认为,瓷板画最早可追溯到秦汉,而真正意义上的瓷板画是明代中期,在清朝达到鼎盛。目前,出现在收藏市场上的老瓷板画多是清末与民国的作品,其中尤以“珠山八友”老瓷板画为上品。“珠山八友”创作的鼎盛时期为晚清、民国至“文革”前的数十年间,留下的作品不多,其市场价格堪比清末官窑。
说到“珠山八友”与瓷板画的关系,还有一个小故事。晚清至民国期间,江西景德镇聚集了一大批擅长瓷板画的高手。1928年,一位客商预订瓷板画,艺人王琦、王大凡联系好友邓碧珊、汪野亭、何许人、程意亭、毕伯涛、刘雨岑,每个人作一幅画。画完以后,大家拍案叫绝,遂请他们8位继续做画。后来,他们就成立一个社团“月圆会”,相约每月在珠山聚合,以画会友,切磋画艺,这就是陶瓷史上著名的“珠山八友”。
拍卖屡创佳绩,高纪录3277万元。
珠山八友之一王大凡的“禹王治水图”粉彩瓷板以920万元成交。2012年,北京保利春拍中,珠山八友之一何许人的粉彩四季山水长条瓷板挂屏(4屏)以2242.5万元人民币成交,刷新八友瓷板作品的价格新高。同年保利秋拍中,“王琦、汪野亭民国重要人物选制粉彩人物山水瓷板(六件)”以3277.5万元再次刷新瓷板画的成交纪录。
清末民初,瓷板画几乎是达官贵人家中必备之物,艺人们先后设立画室,陶瓷工艺中的青花、五彩、釉里红等在瓷板画上得到充分发挥。最初,瓷板画主要是作为四合院房子里的屏风,或者是镶嵌在老式的床上,后来形式越来越灵活多样。瓷板画与其他瓷器不同,它不只是摆放在家里,还可以挂在墙上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