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马来西亚英迪大学时,热带植物缠绕的校门让我恍惚闯入植物园。教学楼间的连廊爬满三角梅,雨季午后的骤雨常把露天食堂变成热闹的 “瀑布观景台”,同学们举着餐盘在雨帘里笑着奔跑,成了校园里最生动的风景。
课堂上的 “多元碰撞” 是最奇妙的体验。市场营销课上,印度同学用咖喱品牌案例解读消费心理,马来西亚本地学生总能精准抛出东南亚市场的潜规则,而我的中国电商观察常引发热烈讨论。教授从不给标准答案,更爱用 “如果是你会如何本土化” 这类问题,推着我们跳出固有思维。小组作业时,凌晨的图书馆总坐着不同肤色的伙伴,咖啡香混着各种口音的英语,成了熬夜赶报告的独特背景音。
课余生活藏着太多惊喜。周末跟着马来室友去茨厂街吃酿豆腐,老板娘用带着闽南腔的华语问 “要加辣不”;在校园文化节上,我跟着印度同学学跳宝莱坞舞蹈,裙摆扫过地面时扬起细碎的金粉;假期去槟城看街头壁画,发现画师竟在作品里藏了中文诗句。这些细碎的瞬间,让 “异乡” 慢慢变成了 “第二故乡”。
一年多的时光里,我不仅在专业课上收获了跨文化视角,更学会在咖喱与奶茶的香气里,读懂多元融合的智慧。英迪大学教会我的,不只是课本上的知识,更是如何在差异中找到共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