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瓶是清代流行的双联瓶式样,因两瓶合体寓含和合吉祥之意得名。其形制源于新石器时代双联壶,唐代已见越窑及唐三彩制品(器型多作双鱼形),宋代传世品极少,至乾隆年间兴盛,景德镇窑大量烧制青花、粉彩、珐琅彩等品种,以粉彩、珐琅彩制品最精,底多署青花款识 。典型器如故宫博物院藏乾隆婴戏纹双连瓶,通高21.5厘米,瓶底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款 。器身由双鱼形双瓶合成,颈胫部收束,附盖,粉彩与珐琅彩工艺结合的制品尤显精湛。
另一件乾隆款胭脂红蓝地轧道珐琅彩折枝花纹合欢瓶,高16.8厘米,外壁施胭脂红、蓝釉,采用轧道工艺彩绘折枝花卉纹,外底署蓝料彩篆体款。此类器物通过精密的双联式设计与创新装饰技法,集中体现了清代制瓷工艺的突破性成就 。
双联瓶的一种样式,因两瓶合在一起,具和合吉祥之意而名。唐代流行的瓶式,一般都以双鱼傲瓶体。越窑和唐三彩均有制品。宋代传世品极少,至清代乾隆年间较为流行。
清代流行的双联瓶,是由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双联壶演化而来的,清代雍正、乾隆时期的景德镇窑大量烧制双联瓶。品种有青花、粉彩、珐琅彩、单色釉等等。有的双链瓶还加上双盖,也有的仍为双鱼壶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