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瓶是清代流行的双联瓶式样,因两瓶合体寓含和合吉祥之意得名。其形制源于新石器时代双联壶,唐代已见越窑及唐三彩制品(器型多作双鱼形),宋代传世品极少,至乾隆年间兴盛,景德镇窑大量烧制青花、粉彩、珐琅彩等品种,以粉彩、珐琅彩制品最精,底多署青花款识 。典型器如故宫博物院藏乾隆婴戏纹双连瓶,通高21.5厘米,瓶底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款 。器身由双鱼形双瓶合成,颈胫部收束,附盖,粉彩与珐琅彩工艺结合的制品尤显精湛。
另一件乾隆款胭脂红蓝地轧道珐琅彩折枝花纹合欢瓶,高16.8厘米,外壁施胭脂红、蓝釉,采用轧道工艺彩绘折枝花卉纹,外底署蓝料彩篆体款。此类器物通过精密的双联式设计与创新装饰技法,集中体现了清代制瓷工艺的突破性成就 。
又称“双联瓶”,是清乾隆时期流行的瓶式之一。此瓶色彩温馨,装饰题材吉祥喜庆,尤其是幼童的刻画煞是可爱。
这件清代乾隆婴戏纹双连瓶,通高21.5厘米,足径9.8厘米,口径9厘米。景德镇窑。洗口,溜肩,肩以下收敛,足微外撇。瓶体双连式,附盖 。
口沿及足边为淡绿色的彩料绘纤细的缠枝菊花纹饰,肩部及足部均以胭脂彩料绘纤细的卷枝纹为地,加饰吉庆、璎珞,并以黑色的条带将上下两部隔开。腹部为白地彩绘婴戏纹两组;一组为四婴戏三羊,四婴中一婴骑羊,一婴手持画卷,还有的手持梅花及灵芝,寓意“三羊开泰”,表示冬去春来,阴消阳长,一年吉利之象征。另一组画面为九子嬉戏,其中一婴抱瓶,瓶口中飞出五蝠,寓意“福在眼前”,其他婴儿形态各异,表现出一组欢乐的场面,寓意“多子多福”。
瓶盖为金彩盖顶,盖面彩绘垂叶纹饰,盖口合于瓶口之内,使整个器形更加完整,瓶底青花横书篆款“大清乾隆年制”。全器用珐琅彩和粉彩合绘而成,制作工巧,是专为宫廷烧制的瓷器。现藏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