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穿戴设备常见检测认证标准
智能穿戴设备在近年来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见产品。但要进入市场销售,需要通过相应的入网认证。对于厂商而言,快速完成认证流程是产品上市的关键一步。
智能穿戴设备的入网认证主要涉及无线电发射设备核准、电磁兼容性测试、电气安全测试等方面。不同地区的认证标准可能有所差异,但核心目标都是确保设备在无线通信时不会对其他设备造成干扰,同时符合基本的电气安全规范。
智能穿戴设备主要检测项目
- 电气安全:电池安全性(过充、短路、高温耐受性)、防触电保护、充电接口安全性等,避免使用中发生安全事故。
- 无线通信性能:若支持蓝牙、NFC等功能,需测试通信距离、信号稳定性、抗干扰能力,以及是否符合无线频谱规范。
- 电磁兼容(EMC):控制设备本身的电磁辐射,避免干扰其他电子设备,同时抵抗外界电磁干扰。
- 健康相关(如涉及):若具备心率、血氧等监测功能,需测试数据准确性、算法可靠性,部分地区要求医疗相关认证。
- 材质安全:与皮肤接触的表带等部件,需检测是否含重金属、致敏物质、邻苯二甲酸盐等有害成分。
- 软件功能(部分地区):系统稳定性、数据加密与隐私保护(尤其涉及个人健康数据时)。
智能穿戴设备常见认证标准
- 国内市场:
需通过CCC认证(针对含锂电池等电气部件);无线功能需符合SRRC认证(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标准);若宣称健康监测功能,可能需通过中国医疗器械注册(如属于二类医疗器械范畴)。
- 欧盟市场:
电气安全需符合EN 62368标准;无线通信需通过CE-RED认证(无线电设备指令);材质安全需符合REACH(限制有害物质)以及ROHS环保指令;若涉及医疗功能,需通过CE MDR认证(医疗器械法规)。
- 美国市场: 电气安全需符合UL 62368标准;无线通信需通过FCC认证(联邦通信委员会,管控频谱和电磁辐射);若有医疗相关功能,需通过FDA认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儿童使用的手环可能需符合CPSC标准。
- 其他地区:
日本需PSE认证(电气安全)和TELEC认证(无线通信);
韩国需KC认证(电气和无线);
澳大利亚需SAA认证(电气安全)和ACMA认证(无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