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山珍禽养殖基地以工业化的理念整合合作社的企业优势;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激励养殖户饲养特种动物的积极性,广泛参与特种动物养殖,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全省特种畜牧龙头企业为依托,以重点种畜禽场、养殖企业为骨干的广大养殖户为基础,拓展多层次服务平台,横向强强联合大型企业,纵向联合中小型企业,广泛带动农户,形成完善的特种动物养殖产业链,增强市场竞争力。常年面向全国一流的野鸡-胡须鸡-三黄鸡-海兰灰蛋鸡-海兰褐蛋鸡-罗曼粉蛋鸡苗-贵妃鸡-珍珠鸡-绿壳蛋鸡-绿头野鸭-火鸡-孔雀-鸵鸟-黑凤鸡-五黑鸡-鹧鸪等珍禽种苗
春季是山鸡育雏的黄金季节,但由于春季温度低、气候多变,雏鸡易患病,尤其是3周龄内的雏鸡更容易得病死亡。为使雏鸡长得快、成活率高,在饲养管理上必须做好以下六要点:
注意保温
适宜的温度是山鸡育雏成败的首要条件。雏鸡由于出壳时体小,绒毛稀短,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抗寒能力差,容易感冒和拉稀,影响其生长发育或造成死亡。所以,一定要做好保温工作。最初几天,育雏室温度要高一些,一般维持在32℃—33℃;随着其生长发育,温度可逐渐降低,通常每周下降2℃—3℃,到4周龄后,需维持23℃左右即可。
保持干燥
雏鸡喜欢干燥,怕潮湿。一般1—7日龄的雏鸡,要求相对湿度60%—70%;一周后相对湿度可保持在50%—60%。室内湿度太大,可勤换干垫草。如湿度过低,可在火炉上放置水壶烧开水,以产生蒸汽增湿。
光照合理
合理的光照,可加强雏鸡的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增强食欲,帮助消化,有助于钙磷代谢,促进雏鸡骨骼的发育,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一般雏鸡在1—2日龄可采取24小时光照,但灯光不宜太亮,只要让鸡能看见吃食即可。3—14日龄,除夜间喂食开灯外,白天一般不开灯,以利雏鸡休息。15日龄后,如天气暖和,可增加阳光照射,以便杀菌,防病。
密度适宜
据有关资料证明:饲养密度与育雏室内空气的卫生状况以及鸡群中恶癖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关系。鸡群的密度过大,育雏室内空气浑浊,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气味浓,卫生条件差,易感染疾病,雏鸡吃食拥挤,抢水抢食,饥饱不匀,影响生长发育。鸡群密度过小,房舍及设备的利用率降低,育雏成本提高,影响饲养效益。雏鸡适宜的饲养密度,一般1—2周龄,每平方米可饲养30只左右;以后随着日龄的增加,每周可递减5只;至7—8周龄时,每平方米可饲养8—10只。
科学饲喂
雏鸡出壳24小时后即可开食喂料,但开食前应先喂给饮水,一般先用万分之二的高锰酸钾溶液(稍呈淡红色)让雏鸡自由饮用,以清洗肠胃;以后几天,可在水中加入5%的红糖或葡萄糖,以利于雏鸡对蛋黄的吸收。开始喂料时,可将小米或玉米粉碎加适量的鸡蛋黄蒸熟(半熟也可)冷凉搓碎撒在塑料布或白色纸上,让雏鸡学习啄食。出壳15天以内的雏鸡,每天要喂5—6次,白天4次,晚上1—2次,15日龄后,逐渐过渡到4次。每次喂料不宜太多,做到少给勤添。同时要不断地供给清洁的饮水,水中可适量加些维生素、抗生素等。在饲喂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雏鸡的饮食变化,饮水过多或过小都是疾病的先兆。
做好防疫
雏鸡常见的疫病主要有白痢、球虫病和鸡新城疫。3日龄时,连喂2天痢特灵水(2片加水1千克),或饲料中添加0.3%—0.5%的磺胺药物,预防白痢病。7—10日龄用生理盐水(或凉开水)10—20倍稀释鸡新城疫II系疫苗给雏鸡滴鼻,每只1—2滴,预防鸡新城疫。20日龄后,每200只鸡用40万单位青霉素拌料1次喂光,连喂3天,预防球虫病和鸡出败。45日龄后,每只鸡再注射1次100倍稀释的鸡新城疫I系疫苗0.4毫升。此外,鸡舍要清洁卫生,用具要天天清洗,定期消毒。鸡舍出入口要设石灰池或消毒池,不让外人随便进入鸡舍。同时,还要注意做好防鼠、防虫、防蝇、防火、防盗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