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有一种鼓腹式纸槌瓶可视为一般纸槌瓶之变式,该瓶口部微侈,筒形颈下部略粗于上部,熘肩,圆鼓腹,暗圈足。与一般瘦长型纸槌瓶相比,此式纸槌瓶显得脖子粗短,大腹便便,样式十分罕见。
各式纸槌瓶,以形式结构而言,均没有复杂曲折的设计,不事修饰,简约质朴中透着“静为依归”的寂寥,典雅文静而文质彬彬。
纸槌瓶的原型很可能脱胎于 伊 si 兰 玻璃器,以上各式纸槌瓶大部分可在流行于9—12世纪间的玻璃制品中找到母型,如印尼井里汶沉船出水的玻璃瓶(图12、13、14、15)、内蒙辽陈国公主墓出土的玻璃瓶(图16)等。
玻璃制品易碎,不易保存,目前出土的宋代伊 si 兰玻璃制品非常稀少,主要集中于几个塔基地宫、辽墓。宋代塔基出土玻璃制品有河北定州市静志寺塔、浙江瑞安北宋慧光塔(图17)、安徽无为县北宋塔、安徽省寿县报恩寺塔等,墓葬出土玻璃制品有辽宁朝阳姑营子辽耿氏墓、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内蒙古通辽市吐尔基山辽墓等。但宋人史料文集诗作中保存着不少有关伊 si 兰玻璃制品的记述文字,如《宋史》记载,三佛齐在开宝七年(974)及大食在淳化四年(993)所贡的方物中均有琉璃瓶;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9将“玻璃碗”归入“宝器”类。作为一种精美的阿拉伯传统艺术,玻璃制品是伊 si 兰诸国进贡宋朝皇室的重要特产,并受到皇室的珍视。
再如“苏门四学士”之一张耒写的一首《玻璃瓶歌赠晁二》(晁二即晁补之,同为“苏门四学士”之一):“非石非玉色绀青,昆吾宝铁雕春冰。表里洞彻中虚明,宛然而深是为瓶。补陀真人一铢衣,攀膝夜坐花雨飞。兜罗宝手亲挈携,杨枝取露救渴饥。海师跪请颡有胝,番禺宝市无光辉。流传人间入吾手,包以百袭吴绵厚,择人而归今子授。烂然光辉子文章,清明无垢君肺肠。比君之德君勿忘,与君同升白玉堂。”伊斯兰玻璃制品既有视觉造型之美,又以其内外明澈,净无瑕秽,莹然无埃之质地独具明心铮志之功,从而被宋代的文人士大夫赋予人格化的美德,成为相互间增进友谊情感的高品位赠礼,也成为佛家的净物宝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