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福心理十八年专业心理咨询,专家承诺——心理咨询,无效退款!
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未来人材不仅需要掌握现代科学,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需要较健全的心理素质,中学生能拥有一个健康乐观,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对他们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但从目前所接触的学生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和行为,这是所说的厌学心理不仅仅指对学习缺乏兴趣,而是指学生对于学习的一种严重的厌恶、抵触心理,这种心理已成为一种障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甚至有些学生从厌学发展到具有社会化的攻击行为。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他本人的学习生活,也影响了学校的校风。笔者曾对初一、初二4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被调查的200人中,对学校生活感到愉快的占18%,感到一般的占62%,感到厌烦的占20%,这种情况的出现,需要对于我们的教育大环境进行反思,下面笔者从我校初中生厌学的心理特点、成因及疏导对策三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厌学心理及行为特点:
1、心智活动较差:意志力薄弱,缺乏再次拼搏的毅力和意志。成天萎靡不振,从不做作业,不向老师提问,也不举手回答问题。
2、学习动力不足:没有学习目标,得过且过。很少受到他人的尊重,情感消极,对学习无兴趣。
3、学习成绩较差:学习成绩不好,内心孤独无语,没处倾诉,无法排遗,与异性同学同处此境,“惺惺相惜”或到社会上找同情者,以至厌学。
4、具有破坏行为:对老师有对抗情绪,老师的一切要求他都认为是针对他,从而老师的课他不听,顶撞老师,破坏公物,打架、勒索、结交坏伙伴。
二、厌学心理及行为的成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出现,因素是多方面的。现代学生面临社会、家庭、学校的多重压力,在厌学行为表现上呈现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因此,要纠正的厌学行为,首先要探究其厌学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
学生的厌学大多数都经历了:成绩不良——对学习没有信心——学习不感兴趣——不愿学习——讨厌学习这么一个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四种分析:
1、社会因素:转型时期文化开放使中国当代的文化背景更丰富,特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对青少年思想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中学生作为对新生事物敏感的群体,争当网民似乎成为中学生的时尚,不少学生课余时间几乎都在网吧渡过,游戏机的强刺激,造成不少学生对学习产生了负迁移。此外,社会上存在的一切向钱看,弱化对纪律精神、艰苦精神、服从精神的强调等错误导向,也使中学生逐渐产生了物质至上的拜金心理,学习积极性下降,甚至厌学。
2、教育因素:教育结构不合理,教学模式、内容过于单一,教师为了考试,通常只讲考试的内容,反复地进行说教,扼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习变得枯燥,学生厌学。有些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耐心,在学生由于种种原因造成成绩不良的情况下,教师不去给予关爱,体贴,反而拿话讽刺,挖苦学生,使学生对学习更加恐惧、厌烦。
其次,教师对新课标的理念理解不透,穿新鞋走老路,既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能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长此以往,厌学情绪逐步产生。
最后就是教师的教育观的问题,教师们平时顶着考试的压力(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挖掘学习潜力、开拓创新能力作为主要的教育目的,而是盲目加深,搞题海战术等。
3、家庭因素: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不良的家庭文化环境往往使可塑性很强的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侵蚀,在我接触的“问题”学生背后,大多是有“问题”的家庭。有的家长忽视自身作为子女“第一任家庭教师”的角色,在教育子女上他们糊涂认识多,偏颇看法多(甚至当着子女面顶撞老师),简单粗暴多,放任自流多(学生上网吧至深夜,也无人过问),有的学生父母常常吵架、打架、离弃,在孩子的心灵上,投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使他们无心学习。
4、学生个性心理因素:
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自制能力比较差,一旦学习上遇到困难,长期跟不上班,在家里也得不到轻松,成绩稍差还会受到家长指责,这种氛围压抑下“厌学”情绪便会由然而生,也易产生畏缩情绪,进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原因,人际关系较差,经常与同学吵架甚至打架,最后同学、老师都不喜欢他,于是他感到在学校没有意思,从而产生了厌学的心理。交友不善,沾染上坏习气,也是厌学的原因。笔者接触的一位学生说:“开始自己还想读书,但由于结交了一帮“兄弟”,经不起“兄弟”的诱惑,经常与“哥们”在一起上网吧,打机很开心,对学校学习生活失去了兴趣”。从学生自身来看,巨大的压力和精神负担,使他们难以承受。久而久子,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就不难理解了。
三、 厌学心理疏导对策
(一)掌握心理沟通的技巧——达到共振
教师首先要跨越与厌学这特殊群体感情之间的鸿沟,掌握心理沟通的技巧,笔者曾运用环境创设法,情感交流法,问题解决法等对学生进行了个别辅导,收到一定的效果。笔者曾接触一学生,具有较典型的“厌学”心理,自控能力差,报复心理、破坏心理强,其习惯、言行举止与教师的行为要求形成强烈反差,不少教师在感情上难以接受,任何的说教都显得苍白无力,甚至连老师对他个别谈话,也拒不接受,令不少教师颇感无奈。其父母对他是溺爱型的教育,甚至竟当着他的面说学校教师有意整他小孩,使他对抗情绪越来越大。多次的接触,笔者感到他内心世界有其不为人知的痛苦,他小时候也曾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学生,但由于家庭教育不当,爸爸经常简单的打骂教育,使他产生用拳头可以解决问题的狭窄思维方式。为使他能心态平和地与笔者交谈,笔者选择了到他家交谈。在闲聊中,笔者了解到他也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渴望得到所在集体的认可,渴望参加一些课外活动,一旦这种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他就做出一些弃常的行为,以达到心理平衡,想引起别人注意,袮补心理的空虚,了解这种情况后,笔者在心理上缩短了与他的距离,在行动上多一些关爱,有时一句问候语,一个眼神,都使他感到教师对他的关注。态度有所好转,后来抓住一次对他震动较大的违纪行为为契机,与他一起分析其行为造成的恶果,对他前途的影响。对他有了较大的震动,过激行为有所收剑,并接受了笔者的建议,选择感兴趣的学科学习。
有人说:“谈心容易,动心难”,不动其心赤枉然,有的老师与学生谈得苦口婆心,,但学生并不接受教师的意图去做,其主要原因是当老师用自己的心去敲打学生的心时,力度不够,没有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震动。与学生心理沟通,要掌握一些沟通技巧,克服认知差异,情感障碍等因素,师生达到共振,才能收到较好效果。
(二)提供条件和机会——使其获得成功感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细心观察“厌学”心理学生的能力差异,分别设置他们力所能及的目标。“厌学”学生意志力薄弱。缺乏持久的动力和毅力,因此,教师不能给他们设置太高的目标,而应该使他们“跳起来能摘到果子吃”,让他们尝到成功的甜果,教师不能忽视他们的努力,对于他们哪怕是微小的成功,都应给予肯定,使他们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产生成功感,这便是新的成功起点。例如,有一位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厌学”心理膨账,发展到逃走、打架、勤素。成绩一落千,班主任发现他人较聪明,理科较好,就经常让他出黑板做题,并让大家评价,当得到老师表扬肯定后,就来劲了,有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上课稍听听课,在他不断出现反复过程中,班主任不断创设机会,让他有不断获得成功的感觉。最后,这名学生成绩从全级170多名进到67名,并加入了共青团。“厌学”心理由于受社会、家庭、教育、自身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只有坚持不懈努力,才能取得实效。
我们应当认识到,这类学生自制力薄弱,感情起状大,他们有时也要求进步,但禁不住外界的诱感,再加上坏环境的定势作用,往往会出现反复,这时,教师一定要耐心否则将会前功尽弃。
(三)、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兴趣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是产生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实行新课标的今天,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当务之急。
1、发挥主体作用: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采用新颖的灵活多变的、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主体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会由此而生。
2、激发学生求知欲:
学生对新颖适度的教材或资料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内容组织得当,难易适中。重点突出,难点公散,这样学生才会动脑筋,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独具匠心地创设问题情景,以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常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利用动机迁移
在学生没有认识学习的意义,尚无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学习动机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对其他活动的动机或特长,将其迁移到学习上来。例如,对爱好活动的学生可以吸收他们参加生物小组。激发他们学好动植物课的需要,把学习生物的积极性逐渐迁移到有关学习学科,其实特长与学习并不矛盾,因为它们可以相互影响,从而相得益彰。
4、丰富课余生活:
鼓励学生多借阅一些古今中外名著,看一些能受到启迪的电影,参加有益的户外活动及旅游,这样能激励学生上进心,自信心,克服消极思想,厌学情绪。通过课外小组活动,学生对自己所喜欢的学科,活动会更加自觉、主动地钻研,在活动中,能开阔视野,培养能力,又能看到自己的成果,体验知识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还能增强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
由于疏导策略到位,目前,我校各方面正稳步提升。2006、2007年我校初三毕业班在生源较差的情况下,中考总分均超广州市和海珠区平均水平,48%的学生考上省一级重点高中,中考成绩连续两年名列全区同类学校第一。由于成绩显著,连续两年荣获海珠区初中毕业班工作一等奖,广州市高中毕业班工作二等奖。见证了心理疏导的效能。
综上所述,教师在疏导学生克服“厌学”心理时,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置恰当的辅导方式,使每位学生都能愉快、和谐、健康地成长。
北京德道幸福生活心理医学研究院(简称:德福北京心理咨询)成立于2001年1月20号,是集心理研究、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精神康复为一体的专业机构。北京德道在2004年下设了四大研究所和一个康复中心,分别是儿童青少年研究所、情感婚恋研究所、人际关系研究所、神经症研究所、精神病康复中心。
自成立至今,德福心理已为广大人群提供了各种心理咨询服务,概括起来大致有婚姻情感、人际交往、厌学、网瘾、抑郁、强迫以及精神病的康复,储备了大量的成功范例。现已发展成为北京地区心理咨询行业内的龙头企业,是著名的心理咨询品牌。随着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和人们对于优秀心理咨询服务的广泛需求,德福心理走出京城,在深圳、郑州、西安、济南、太原、昆明设立了分支机构,并成为当地非常有影响力的咨询品牌,受到众多咨客的充分信任和广泛好评。随着德福卓越品质的不断发展,德福将陆续在全国省会城市设立分支机构,为当地人民带去的心理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