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环境的主要态势

  • 发布时间:2018-04-25 14:04:17,加入时间:2014年10月10日(距今3923天)
  • 地址:中国»广东»东莞:南城区莞太路259号永利达科技园
  • 公司:东莞市欧仕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 联系:欧阳小姐,手机:18566195862 电话:0769-22886089 QQ:2043632176

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研究中国环境保护战略和政策的立足点。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是要对环境污染放任自流、不管不问,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把它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准确判断当前形势,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我国走过了一条“穿越环境高山”之路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付出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20世纪70年代出现局部污染,80年代城市河段和大气污染加重,90年代后呈扩大态势。伴随新的一轮高速增长,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大大超出环境容量;环境质量整体在恶化,情景令人忧虑;污染事件不断出现,具有高发特征。一些新的或隐性问题逐步显现,外来物种入侵成为一个新的紧迫生态问题。我国平均大约两天就发生一起环境污染事件。
经常听到环保专家、国外归来人士,在做环境状态的国内外对比。其结论大致是:国外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造景观都很好;而我们的环境一塌糊涂。这种说法并非没有道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的也是事实。大多数人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发达国家的环境好,是后天修复或改善的结果;在他们工业化过程中也经历了污染严重的阶段,20世纪60年代的“八大公害”、80年代的新“八大公害”就是例证。地球日就是为纪念1970年4月22日数千美国人上街游行要求保护环境设立的。用我们快速工业化阶段的环境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愿望是好的,但存在不可比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重点城市和地区环境治理是在污染严重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的,并没有完全绕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作为一种对比,我们分析了不同时期世界银行专家、中科院、环科院和绿色GDP专家组的数据发现,我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8%,与发达国家同期相比并不是的。发达国家在工业化阶段环境污染损失在10%以上,在15%以上。数据说明,我国走了一条“穿越环境高山”之路。穿越环境高山并不是说只有增长没有污染,而是说污染物排放强度与发达国家同期相比下降了。用“倒U形”理论表述就是,污染物排放强度峰值没有原先那么大了,但也不是一条直线,因为发展本身是一个多目标非线性的过程。说走了一条“穿越环境高山”之路,并不是说我国目前的环境污染还不够重;相反污染已经到了不可忽视的程度。出现“老板发财、群众受害、政府埋单”的现象,实际上也是对环境保护的制度设计和改善提出了要求。

二、准确判断环境形势是制定环境战略和政策的基础

我国现阶段面临的环境问题,既是经济高速增长的产物,也是经济发展不够的表现。我国走了一条跨越式的发展道路,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也集中出现,环境污染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特点。如果说生态破坏与我国历史上农业过度开发有关,环境污染则是工业化的直接结果。发展与保护是一对矛盾,发展快了会污染环境,环境投入多了会影响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把握一个合适的“度”,需要我们取舍。

对我国未来的环境形势判断,国内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有专家认为还没有到平衡点(如吴敬琏先生),也有人认为拐点已经出现。本人认为,从发展阶段、人均收入、技术水平、发展方式等方面分析,还得不到出现环境拐点的结论。到2020年,仍将是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也是环境保护的攻坚阶段,我们应该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世纪之交的太湖治理“零点行动”,说明我国的环境污染不是一个工程所能解决的。2007年太湖蓝藻的不期而至,也揭示了环境保护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虽然我国一些污染物(如SO2)排放可能出现阶段性峰值,但大多数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将增长,除非我国不再发展,但这并不是中央提出的“又好又快”和“第一要务”的本意。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经济发展大量消耗资源排放废物有其必然性,因为没有资源消耗就不可能建设起基础设施。消耗资源就要产生和排放废物,因为现在的技术还不能使资源完全转化为有用的产品,即使将来也办不到。环境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是自然规律,欲速则不达。当然,我国发展到初步小康这个阶段,不能再靠拼资源拼环境粗放发展了,必须走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轻的新型发展道路,必须是又好又快的发展。否则,生活富裕了,有房住、有车开了,却生活在肮脏的空气里,喝不到干净的水,吃不上安全的食品,就与发展本意背离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当也必须成为各级政府的第一要务。
三、环境保护应放在我国发展的总体战略中加以统筹解决

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是发展的代价或成本。环境问题要用发展的办法而不是停止发展的办法来解决。我国环境保护的原则应当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发展经济,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环境,既不能过分追求经济高速增长污染环境,也不能过分强调环境优先限制发展,延缓现代化进程。

环境保护的目标应当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遏制环境整体恶化趋势,以免未来治理付出更大代价,使重点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正确处理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发展水平、环境容量、对环境质量的可接受程度等存在较大差异,要求我们在制定环境政策和重点时因地制宜,有所为有所不为,考虑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的差异,尽量避免一刀切。

不同区域环境保护的重点应有侧重。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的四类功能区定位,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功能区的开发许可,规范开发秩序。西部地区应避免东部早期“村村点火”式的发展,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草,控制荒漠化。在东南沿海地区,应继续抓好工业污染防治,严格执行环境法规和标准,狠抓各项环保措施的落实,率先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重视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农村应推广使用无公害农药,减少农药在粮食上的残留;提高化肥的使用效率,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将扶贫脱困和生态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秸秆气化等可再生能源,减轻环境压力。城市环境污染将是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必须解决的问题,重点要防治大气和河道污染,降低大气污染导致的哮喘病发病率,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建设“零排放社区”、“生态工业园”,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促进产业生态化。把环境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严格执行各项产业政策、环保法规和标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淘汰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生产能力,严禁新上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项目,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施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大力发展环境服务业,运用相生相克的生物学原理,采用经济适用的湿地、氧化塘等方法处理污水,减轻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

 

东莞市欧仕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全国招商加盟热线:400 1188 113

享受绿色生活,敬请关注“欧仕环保”平台,记得点击右上角选项分享给你们的小伙伴哟!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